12月2日,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在南京召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联席会议。出席这场会议的有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就在去年3月,全国两会刚一闭幕,娄勤俭、吴政隆在京带队前往生态环境部拜访并进行工作会谈。这次会谈,最终促成江苏和生态环境部签下合作协议,江苏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当年11月29日,生态环境部就与江苏省政府召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第一次联席会议。
连续两年,生态环境部与江苏为“省部共建”三次“会面”,这个全国唯一试点,江苏凭什么拿下?一年多来江苏试得如何?又将有何突破?
01 全国唯一试点 展现自信与担当
首先,不妨先和“瞭望君”了解一下——“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有什么内涵。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建立部省合作机制,按照先行先试、共建共享、合作创新原则,积极推进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根据去年3月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部省联动、合作共建方式开展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战略合作,具体包括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政策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
而合作的目的,就是要经过3年到5年的努力,江苏省补短板、调结构、优环境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监管、法治、经济政策、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标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的引领区。
积极主动上门拜访,江苏亮出十足诚意、提出高要求的背后,也反映了江苏满满的自信与担当。
信心何来?江苏生态环境系统历来有制度创新的传统。这一点,可以从《新华日报》对去年召开的第一次联席会议的报道中窥得一斑。那场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一连用11个“第一”总结了江苏的多项创新——
建成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建成第一批国家生态市
设立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厅并列为省政府组成部门
第一个实行“河长制”
第一个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第一个建立水环境上下游“双向补偿”制度
第一个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并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政策
第一个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
第一个确立企业环境保护信任保护原则
第一个实施环保应急管控企业停限产豁免政策
第一个提出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
担当何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环境美”,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年中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可以说,江苏推动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坚决扛起了一个经济大省的担当。
根据此前签订的协议,双方成立组长由生态环境部部长、江苏省省长共同担任的部省合作领导小组,建立部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在江苏或北京召开一次部省合作联席会议,确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协调重大合作事项,评估合作成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02 数据亮眼 功夫过硬
省部共建一年多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建设成果如何?
来看一组此次会上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克服疫情困难,GDP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截至11月底,江苏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5%;优良天数比率82.5%,同比上升10.7个百分点;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2.7%,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质断面。
每一个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江苏扎扎实实下“真功夫”。
在这次例会上,娄勤俭表示,江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长江大保护,扎实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加强法规制度探索,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瞭望君”梳理相关报道发现,自省部共建以来,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今年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娄勤俭第一次外出调研主题就是长江大保护,之后他还前往省生态环境厅进行专题调研指导,强调充分发挥部省共建优势,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更大力度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吴政隆除疫情防控外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工作会议,就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会议,他要求加快构建制度最严格、法治最严密、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
除了省领导的带头推动,在“瞭望君”看来,江苏的“真功夫”还体现在以下七点——
● 坚持从高位推进。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推进部省共建试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年度重点任务和省政府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将“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作为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印发《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确定37项重点改革任务,加快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制订《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党政同责,明晰职责分工。
● 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新突破。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省级环境监察专员制度,基本建立生态环保综合执法体系,环境管理体制的“四梁八柱”立稳架牢,实现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全上收、环境监察体系全覆盖、市县垂管改革全落地、生态环境执法职责队伍全整合、干部交流使用全打通。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江苏颁布实施该领域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去年以来,全省共制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19件,水污染防治条例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累计发布15项地方环保标准,正在制订71项。坚持司法联动,深化环境资源审判“9+1”机制,集中管辖审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坚持违法必究。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构建“1+7+1”制度体系。
● 环境监管得到新加强。把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作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既严格源头防控,又严密过程监管。建立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紧扣融合开展证后管理改革试点等工作。
● 以执法督察为环境监管兜底。既保持高压态势,又保证规范精准。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在全国率先以党内法规形式规范省级督察工作;建立“执法重案组”,推行“环保+警察”办案模式,依法严厉查办一批典型违法案件;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环境移动执法系统等工作。
● 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开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园区环境治理难题。推进“绿岛”建设试点,建设可供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的环保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大幅降低治污成本。深化“金环对话”机制,开展排污权抵押融资试点。
●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污染物收集处置能力和生态环境治理兜底能力。建成由4331个测点组成的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联网水质自动站641个,出台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方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组建省环保集团,以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化工园区整治等重大环境项目。
省部共建,从来就不只是一方的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部一年多来为江苏提供大力支持。孙金龙专门听取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给予具体指导。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专题调研指导江苏“三线一单”编制、赴徐州指导大气污染防控工作,赵英民去年底到江苏召开第一次部省联席会议,连续两年在徐州召开苏皖鲁豫大气联防联控座谈会。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部共有30多位司局级领导到江苏调研指导,对南通港规划环评、盛虹炼化项目建设、执法信息化建设等均给予指导和支持。
03 对标新要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刚刚过去的第二次联席会议,适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实地察看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古运河扬州段等地,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要求。在此特殊背景下,这次召开的例行会议更显得意味深长。
娄勤俭在会上表示,要认真对标对照总书记指示要求,以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治理方法的彻底转变,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保持战略定力,守好发展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美好环境支撑。
如何进一步主动谋划、主动作为,深入推进部省共建合作,全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打牢夯实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底色和基础?
会上,江苏提出省部共建的新目标——“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努力建成最严密法治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标杆区、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目标既定,江苏也为实现这个目标,准备7个“大招”——
● 完善治污攻坚系统作战体系
抓紧制订《江苏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由倒逼发展向倒逼发展与激励发展并重转变、由攻坚作战向攻坚作战与治本作战并重转变、由指导监督向指导监督与自身高质量发展并重转变。突出一体化导向发力、协同化趋向发力等。
● 打造碳达峰先行区
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推动主要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碳排放配额管控试点;组织一批低碳“近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研究突破沿海滩涂植树造林的技术瓶颈,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 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机制
督促各地认真落实规划环评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大力推广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 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路径优化。
● 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在钢铁、石化、印染等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绿色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率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为重点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在部分地区先期开展建设试点,建立“基塘系统+人工湿地”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系统研究农田退水污染的解决方案,推广畜禽养殖污染的生态化治理技术,形成一批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
● 推进环境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
按照“规划项目化,项目工程化”的思路,编制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5年规划, 制定区域水平衡管理办法, 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处置领域市场化改革, 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
● 建设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
在省内选取部分县或乡镇建设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建立自然生态修复保护的负面清单,实施加强河道水系连通畅流、河道护岸生态化改造等科学、合理、适度的干预措施,通过探索创新生态保护制度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期待在部省愈加频繁的交流合作中,“美丽江苏”的样貌越来越可观可感,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能真正“走在前列”。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方思伟
图片 肖勇 视觉中国
编辑: 陈明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太好了,良性循环
生态保护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