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时政
瞭望2022江苏13市两会⑦
转眼江南岸又绿,伴着春风,江苏各地最近进入“两会时间”。就在2月25日,淮安市两会闭幕。如何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实现实力与排名“三个跨越赶超”?“瞭望君”发现,对这个关键问题,淮安两会给出答案。
话不多说,让我们走进淮安。
经济增幅全省第二
2021年是“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开局之年,也是淮安城市复兴梦想的启航之年。在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看来,这一年,淮安描绘令人可期的发展新蓝图、取得令人可喜的发展新变化、收获令人可感的发展新成果。
先看经济。
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4%,增幅分列全省第二和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4.6%和20.7%,增幅均列全省第三。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5.2%和12.8%。
优势特色产业增势良好。构建主导产业“六个一”生态,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9%、28.4%和33.6%。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出台“创新16条”。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60户,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9.1%、提升1.7个百分点,8户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7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
再说项目。
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56个、增加134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钢铁钢帘线、总投资120亿元的台华新材料等项目落地实施,实现百亿级项目招引历史性突破。到账外资12亿美元、增长13.4%。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项目服务优质高效。在全省率先探索“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协调办”推广,12345热线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A类A级。
再看中心城市建设。
实施金融中心二期等城建重点项目511个,完成投资876亿元。精心编制江苏美丽中轴淮安行动等规划,全力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板闸遗址公园主体竣工。完成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9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8个。完成47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17公里主城区市政管网。
接着看生态环境。
实施540项重点治气工程和4635项重点治气任务,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优良天数比率81.6%、提升1.3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7.7%,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
最后看民生改善。
建立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四项机制,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9%。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加大新业态从业群体参保力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十连增”。
三个“跨越赶超”
下一个五年,淮安将给世人展现什么样的城市?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给出清晰的回答:
全力推动淮安在省域内实现速度与质量跨越赶超,在长三角中实现特色与功能跨越赶超,在全国发展中实现实力与排名跨越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安排突出高于苏北、快于全省、超越全国同类城市,确保“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再上两个千亿级台阶,进入全国城市GDP50强。
目标既定,怎么干很关键。“瞭望君”注意到,陈之常用五个“跨越赶超”为淮安发展点出“加分点”:
在汇聚资源要素中增强跨越赶超动能。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聚焦培育“333”主导产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推进重特大项目招引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两大攻坚行动,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尤其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交通互联互通,聚焦产业深化协作,加强与上海、苏州、南京等重点城市合作,更好承接优质产业转移、要素流动和辐射带动,实现借梯登高、乘势而上。
在彰显城市特色中增创跨越赶超优势。凸显生态这个最深底色,发挥江淮生态经济区绿心功能,稳妥有序落实“双碳”任务,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推动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高地”。
放大文化这个最亮标识,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牵引,持续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真正使文化成为城市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挖掘枢纽这个最大潜质,抓住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契机,加快推进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枢纽偏好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实将交通“枢纽”转化为发展“引擎”。
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体现跨越赶超温度。把促进群众增收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让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推进学在淮安、健康淮安、赛事淮安等建设,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精心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工作,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普惠全市人民。
在民生问题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又要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做好“大多数”又要关注“极少数”,既要抓实“物质富裕”也要抓好“精神富有”,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感到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维护安全稳定中筑牢跨越赶超底盘。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生物等各方面安全。深化市域治理,构建全市域统一、市县镇贯通的“大应急、大治理”格局,确保通过全国首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验收。
在增强自信自觉中激发跨越赶超热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道路自信、增强能力本领、强化责任担当,迎着困难上、满怀激情干,创新实干走好赶考路,跨越赶超迈向新未来。
逐梦未来再出发
每一次的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即将走完两个月的今年,“新”有了更多的意义:这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全面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第一年,也是淮安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干好今天才有更好的明天,淮安明确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以上和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均增长7%以上,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定目标。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为把目标变成现实,淮安今年要做好八个方面重点事:
突出抓招商、扩总量,全力筑牢经济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就是未来,凝心聚力,攻坚突破,切实以项目集聚加速发展裂变。实施项目招引“3530”工程、推动项目建设“1320”工程、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突出快转型、提质量,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工业化引领、数字化赋能,推动基础再造、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大扶强先进制造业、做优做特现代服务业、提质提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化科技创新赋能。
突出优机制、增活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纵深突破。坚持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凡是认准的事就要大胆试、大胆闯,真正让试点的“盆景”变为改革的“风景”。集成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改革。
突出聚要素、强动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坚持全方位“走出去”和高规格“请进来”,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台资高地影响力。
突出强功能、显特色,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市区”理念和精明增长,投入413亿元,实施268个城建公共设施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精心打造重点功能地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突出抓统筹、促融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四化”同步、以城带乡,努力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强化县域龙头带动、强化特色城镇支撑、强化美丽乡村建设。
突出打基础、提颜值,扎实推进美丽淮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铁腕整治,坚决守住底线、不踩红线,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突出办实事、惠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民情怀,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使命在肩,众志成城方能不负重托;逐梦未来,众心向前才能跨越赶超。回望“运河之都”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繁华盛景,今天的淮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重塑历史辉煌。下一个五年,淮安未来可期。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陈珺璐
图片来源 淮安发布 视觉中国
编辑: 卢晓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