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影响力。亲历的不但有全体中国人,还有一大批在中国生活、与中国相关联的国际友人也共同见证这段光辉的历史。“70年,我的江苏印记”,邀请了7位在江苏生活、工作过的或者与江苏有交往联系的国际友人代表,通过他们的“中国印记”尤其是与历史重大时刻有关联的“江苏印记”,印证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
印记·1959——1969年讲述人:Koja
(80岁,桑给巴尔)标签:援助
当地时间10月25日,非洲东海岸桑给巴尔岛上鲜花盛开,80岁的Koja来到江苏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所在的诊所诊治腰腿疼痛。
这不是Koja第一次来找江苏医疗队诊治,事实上从1964年第一批江苏援桑格巴尔医疗队抵达后,这55年来,Koja这些年有什么病痛都会首先想到来找中国医生,病痛每次都被治愈,Koja说,“有中国医生在,我相信自己可以长命百岁。”
中国医疗队,给缺医少药的桑给巴尔带来亮光
江苏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医生给Koja诊治后,坐在病床前,Koja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1964年,桑给巴尔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并独立,举国欢庆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英国医生全部撤走,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患者不得不自己购买医院没有的药品和医疗用品,没有钱的病人只能放弃治疗。
1964年8月,江苏第一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正式抵达桑给巴尔,带来了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为这片土地带来无数的温暖回忆。
那一年,Koja刚好25岁。
刚满25岁的他亲眼见证了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抵达桑给巴尔的第一天,他将这段艰苦的岁月比喻成“充满希望的日子”,“正是中国(江苏)医疗队的到来,才给我们带来了亮光。”
Koja回忆到,“那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凌晨,中国医生都坚守在医院。我们找不到其他国家的医生的时候,只有中国医生在。后来呢,大家到医院第一个找的就是中国医生。”
桑给巴尔民众所说的斯瓦希里语也给医疗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听不懂斯瓦希里语,但是中国医生却学会了一句“阿么赛格胡那”。这是无数病人所说的“谢谢”,是桑给巴尔人最真挚的感谢。
创造医学奇迹的他,把生命留在这片土地
自1964年开始,江苏累计向桑给巴尔派出医疗队29批740人次,为当地诊疗患者约700万人次,55年来,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克服各种困难,救治了大量病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Koja虽然对这些具体的数字并不知晓,但他清楚的知道,中国江苏援非医疗队,在桑吉巴尔撒下了无数的果实。
Koja看到,自2007年起,江苏选择国内技术成熟、疗效显著、能填补当地医学空白的医疗技术,引入受援国医院,在桑给巴尔建立了中国医疗队眼科中心、微笑中心、微创外科中心、消化内镜中心和创伤中心,并定期对中心设备进行更新。“中心的建立,不仅为援外医疗队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也让我们患者享有最现代的医学技术,桑给巴尔阳光炙烈,身边有亲戚眼睛不好,很多都是来眼科中心看好的。”Koja说。
除了喜悦的果实外,Koja也知道,江苏援非医疗队在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遗憾与泪水。Koja心里那段痛苦的记忆发生在1965年5月。
当时中国江苏医疗队医生张宗震,因为原本做过胃部手术身体不好,在照例随队下乡进行巡回医疗结束后的当晚,突发脑出血。整整两天两夜,尽管所有的医疗队队员都投入抢救,但还是没能把他抢救回来。
张宗震骨灰送回国后不久,周恩来总理访问桑给巴尔,留下了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Koja并不懂这句诗的意思,但哪怕多年过去,每当想起来他还是会觉得很心痛。
授之以渔,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Koja说,最让他和桑给巴尔人民感激的是,江苏医疗队十分重视对桑给巴尔本地医护人员的培养,通过临床“传、帮、带”,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新技术,为当地培养大量医务人员。
Koja不会用华丽的语言,他想表达的是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授之以渔,留下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如针对桑给巴尔孕产妇死亡率较高的问题,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2016年6月,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与桑给巴尔卫生部签署“关于开展桑给巴尔妇产科住院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培训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在南京集中培训、远程授课、援桑医疗队员临床带教等形式,就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治和常规技术对桑方人员进行强化培训。通过培训,部分学员已可主刀完成妇产科难度较大手术,为进一步降低桑给巴尔医院孕产妇死亡人数,保障母婴安全打下良好基础。
桑给巴尔人民对江苏医疗队的感激铭记在心中,中桑友好往来也更加密切。2013年5月,来华访问的桑给巴尔总统谢因主动提出访问江苏,并看望曾经在桑给巴尔工作过的老援外医疗队员,与他们亲切座谈,共叙友谊。谢因总统也向中国江苏医疗队表达了自己和所有国民的感谢:“中国医生的精湛技艺、高效工作和敬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同时,江苏还为桑给巴尔培养了一批医生。他们在南京学成归来后,有的成为政府要员,有的在大学任教,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回忆了过往的55年,80岁的koja坐起来向医院门口走去,在拐弯处他回了下头,郑重的看了医生一眼,在他眼中一闪而过的是桑格巴尔过往的55年,也是江苏援桑格巴尔医疗队的55年。
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
通讯员 杨小冬 丁月
编辑: 朱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