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胡楠 视频编辑:胡楠
前港村是个不折不扣的水乡。
初夏的午后,一眼看去,水,还是水。3000多亩水面,碧波荡漾,在初夏的阳光照耀下,泛着点点金光。
“早几年可不是这个情形,你随便站在一条河流边,站在桥上拍个照,看不到水面,全是渔网。” 前港村党总支书记皇甫建国说,“现在,你一眼看过去全是水,没有网了。”
前港村党总支书记皇甫建国
前港村位于震泽镇西北片,由原前港村和渔业村合并而成。渔业村有120户500多人口,一半以上人口以渔业为生。
“他们那时候鱼养虾属于精养,就是用一间房两间房那么大的网兜,养草鱼、鲫鱼啥的。这样养的话就要投大量的饵,严重影响水质。所以,2013年开始,吴江启动三网拆除工作,2013年年底村里的网全部拆完。” 皇甫建国说。
拆网难。皇甫建国说,那时村里成立了三网拆除专门工作小组。在实际拆除工作过程中,书记负责渔民政策解释,主任负责实际操作落实工作,分工细致,责任到人,由主任带队,镇农服中心领导、村工作组组织丈量人员、设施拍照、数据记录、政策解释人员,突击十天时间完成第一次数据锁定。第二次由镇工作组组织进行一网一船复查核对,涉及养殖面积3059亩,三网养殖105家,下发水面2000多亩涉及3户。第三次由镇工作组,村、评估公司、拆迁公司加入进行评估拆除签约,从前期的丈量测算、数据统计,到后期的确认、评估签字等,都有专人负责。前期的工作细致、统计严格、处事公正、为后期拆除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人员冗杂而引起的混乱。“特别是村主任,在签约中做到每天晚上安排明天所需签约的户数,并对签约的户数提前做好思想工作,;从开始到三网拆除结束主任和镇工作组天天在现场进行安排工作。” 皇甫建国说。
网拆除了,渔民上岸,水面清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更让人头疼。渔民们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就像几座大山一样压在村干部们的身上。“实质性的拆除工作已经过去,但是真正的三网拆除工作,帮助渔民上岸,任重而道远。” 皇甫建国说。
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近年来,三网拆除后的善后处理工作一直是前港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是住房问题。之前渔民都是住在渔船上,以船为家。虽说岸上也有房子,但居住面积普遍比较少,14个平方以下的有十几户,他们一般也就逢年过节的时候上个岸。如今三网拆除,渔民上岸后,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土地政策最近镇上指标已经发下来了,接下来我们要从老百姓手里把土地购回来,然后给那些渔民们安置住房。” 皇甫建国说。
渔民的就业也是一个大难题。渔民普遍不识字的多,除了养鱼捕鱼,不会种地,也没有别的什么技能。为此,3000多亩水面,区里给每亩一百块钱的补贴,镇上也补每亩一百块,这样村里每年有60万的生态补贴。同时,把水面租给政府管理,政府再一年给65万的租金。
“对于3000多亩水面,现在我们实行生态管理。从昨天开始,镇上新成立的生态管理执法队开始巡河了。镇上有240多条河流,他们要一条条去巡逻,我们村是重点巡逻对象。主要是管电捕,偷捕,有网的话全部没,电捕的话还要行政拘留。” 皇甫建国说。
因为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少,加上要保护的3000多亩水面,2015年前港村被评为经济薄弱村。前港村现有村级企业6家,2018年村级可支配收入344万元,在第二轮扶贫工作的帮助下,基本上实现了脱贫。
前港村对前港和慕贤浜两个自然村进行了三星级康居村庄改造建设,新建了前港村日间照料中心。78岁的金顺富上世纪70年代曾是村里的老书记,他说,“我当书记时,大家要起早贪黑种双季稻,路是烂泥路。那时儿子结婚,买个自行车跑到上海去买。现在我们家有五个党员,五辆小车,大儿子家两辆,小儿子家三辆。孙子也在一个村里当村主任,算是接我的班了。平时,孩子们都不在家,我和老太婆两个人住四楼四底的别墅,节假日孩子们回来就热闹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晓华 文/邹良红 特约摄影/朱永峰 航拍
编辑: 尤晓源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