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连云港徐圩港区二港池,货轮静静地停靠在液体化工码头,装卸工人在船上忙碌,码头上却没有一辆运货大卡车。船上的原料去了哪里?“我们码头的液体物料从来不‘坐车’,早就顺着石化公共管廊,自己‘走到’罐区了。”工人师傅指着码头上蜿蜒向前的公共管廊说。
从空中俯瞰,公共管廊像一条“钢铁巨龙”盘踞在石化基地上空,通过雄伟壮观的地面钢结构,从港区蜿蜒而至罐区,待到企业生产时,再由罐区送至厂区。公共管廊还连着虹洋热电联产项目,送原料的,送蒸汽的、送气体的……里面每一根管道,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在后台控制系统的指挥下,生产物料像长了眼睛一样,快速而准确地抵达目的地。石化基地企业之间也通过管廊实现互联互供,徐圩新区打造的循环产业链,管廊就是“主动脉”。
“公共管廊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关键是更加安全。”徐圩新区石化公共管廊项目负责人王康喜说,一旦发生管道泄漏,智慧管理平台会通过智能化控制,第一时间改变运输线路。规划中,石化公共管廊总里程将达到40公里,整个基地将实现全域贯通。
在看不见的地下,一道“地下长城”更为壮观。从徐圩新区应急救援基地乘坐电梯下行,地下综合管廊跃然眼前,代表着给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的五彩管线尽收一“廊”,热力舱、电力舱和综合舱一应俱全,其宽度足可以开进一辆中型卡车!
2016年,徐圩新区列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试点,规划布局为“三纵三横”,总里程达24.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宽度15.4米,净高3.6米,规模目前在国内最大。融合了物联网、GIS、GPS等最新技术,可实现对管网的全天候实时在线动态监控。
“发生紧急状况时,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它来逃生,应急救援人员也能迅速安全抵达事故现场。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徐圩最重要的生命线。”方洋集团路桥工程部工作人员胡仿锐说,这条地下的‘生命通道’每公里造价高达1.3亿元!越是看不见的地方,越要建成“百年工程”、“良心工程”。
地上、地下两条“巨龙”,震撼人心,蔚为壮观,它打通了徐圩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
文/摄 交汇点记者 乐涛 范俊彦 曹凯琪
编辑: 杨玉梅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