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下旬某天,高考成绩发榜前夕,正准备外出参加学校统一部署的招生宣传,突然接到《新华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主任庾康的电话,要我去吴江同里参加一个大赛的评审工作。
一头是自己供职的学校,一头是合作办学的媒体,两头都很重要,时间冲突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可开交”,遇到那些惯于“日理万机”的高人,这样的事不算事,偏偏是我,凡人一个,做事死板,丁是丁,卯是卯,分身乏术。
不过,经过协调,最后还是妥帖了,两头都没耽误,只是忙乱里,那几天那么多的感想没来得及梳理记录,也就耽误推送了,包括高考招生宣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包括同里评审活动里的所思所得。
事过境迁,时过景迁,再写似乎已经没有时效了,但对我这样平时只能琢磨点小事的普通人来说,就算事后追述,某些话题还是有点价值的。
如此想来,关于“云游同里 感受美好”微视频大赛的事还是应该说说的。
这是《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的报道。那上面说:“由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同里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云游同里感受美好’微视频大赛终评会7月24日下午在同里湖度假村举行。经大赛组委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团评选,211件参赛入围终选的52件作品中共有49件作品获奖”。
“参赛作品以同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美食和街景风貌等为素材,用唯美的镜头和精准的解说词,把同里的底蕴和魅力展现在一个微视频里。”我还注意到,本次微视频大赛共计奖金5万元,其中组委会大奖作品奖金为1万元,层次不算低。
后来想起来了,早在今年四月份,庾康主任就把这个大赛的信息告知我了,庾主任还让我在大学里发动学生参加,无奈当时学校正处在新冠疫情管控期间,学生轻易不能出校门,否则,我学院里还是有些学生能参赛,而且应该也能拍出像样作品的。
假设的事是不存在的。回过头来说,这次评审是终审,也就是说,主办方之前已经作了一定的筛选,终审照理不会太难,但这次的评委都很认真,除了反复观赏参赛作品,还进行热烈的讨论乃至争论,前后经过5轮投票,才得出最后结果,整个终评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
这是部分获奖作品及人员的名单,其中,曹凯琪的作品《慢·漫·夜同里》获得组委会大奖,谢纯纯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获得专业类一等奖,陈越的《同里》获得手机类作品一等奖。
这是本次比赛评委会的人员构成,我很纳闷自己怎么被指定为执行主任,有人向我做了这样的解释:对摄影有发言权,对文艺评论在行,职务与活动比较匹配,关键还有一点,生于水乡,熟悉同里。
感谢信任与抬举,我向来不敢说“当仁不让”之类的大话,但既然答应,做事情一定是卖力的,无论到哪里。
比如,遇到《新华日报》的记者采访,搜肠刮肚也得说上几句,好在于我,组织这样的语言不是很难,毕竟我是投入的,毕竟我对作品及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能够理解的。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不是自我表扬,这话说在我身上一点也不假——本是一介寻常书生,因为得到垂爱,受宠若惊之下,搜集整理评委意见,加上个人理解,认认真真为每件获奖作品写上评委会评语。
这是组委会大奖获奖作品视频。
这是这一作品的评委会评语及作者创作感想。
这是一等奖获奖作品视频。
这是一等奖作品的评委会评语。
这是一则二等奖作品的评委会评语。
这是一则三等奖作品的评委会评语。
获奖作品很多,评语也写了很多,逐条陈列没有必要,就算选登以上几条,我都觉得有点多了,况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凭啥说我写的才算数。正因如此,建议有心人看看获奖作品的视频,为赏析,为评判,也为尝试着写评语——本来嘛,百姓作品百姓说,你说我说大家说。
我更想对有志者说,这样的作品你也可以拍摄、制作,用相机、用手机,而且,不只同里,吴江、苏州、其他各地,那里的许多乡镇等着你去云游,那里的诸多美好等着你去感受,我也相信,《新华日报》还将会同其他有关乡镇举办类似活动。
那么,我们到时再见吧!
作者:顾永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云游同里 感受美好”微视频大赛终审评委会执行主任
编辑: 杨玉梅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