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窑是三洞桥村前墅古韵的灵魂。
“蜀山旧有东坡院,一带居民浅濑边。白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这是清代陈维崧对宜兴窑场的真实描画。岁月不居,转眼数百年流逝。如今走进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的前墅自然村,只见小坡上依然斜卧着始于明代的古龙窑。这可是当地人的一个宝贝,也是三洞桥村前墅古韵的灵魂。
2018年10月19日,文艺工作者在龙窑旁演出,庆祝前墅龙窑展示馆开馆 。
前墅村虽是个弹丸之地,但其东临太湖烟波,南观天目起伏,西走扬子古道,北毗荡湖沃野,端的是个好地方。前墅之谓,相传起源于古芳溪城钱氏人家的宅院,“钱”与“前”音同,故名。村落依水而建,周遭围拥大片良田,环境优美。
凌晨,龙窑窑工正在用竹枝烧窑。
据信,在前墅村,原先有3座龙窑,可见当地窑业之兴旺。由于种种机缘,现在只有一座龙窑留下。近600年来,这座龙窑薪火相传,炉火生生不息,目前是全中国仍在使用的两座明代古龙窑之一,故被誉为“活着的古龙窑”,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陶文化罕见的“活标本”。
2019年10月14日,美国一位陶艺家在体验为龙窑添火。
这座龙窑采用的是传统柴烧技艺,以松枝、竹梢等干柴为燃料,通过龙窑的“鳞眼洞”投入窑膛。“鳞眼洞”也是窑工们判断窑内火候(俗称“看火”)的窗口,投料、看火一当两用。
宜兴龙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吴永兵与窑工一起装窑。
这窑有32°斜坡,龙头朝下,龙尾冲上,随着坡度绵延,鳞次栉比,恰似一条卧伏的黄龙。其烧制原理是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陶制品烧成温度在1150℃左右,即所谓千度成陶。
前墅龙窑展示馆 。
三洞桥村举办全手工制壶培训班 。
前墅龙窑里烧制的主要是日用粗陶产品,譬如缸、瓮、瓶、罐等。作为前墅人文化命脉的古龙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与他创作的《前墅窑场生产流程群雕》。
村民在前墅龙窑前舞起龙灯,庆贺龙窑顺利开窑。
小学生参观前墅龙窑展示馆。
目前,前墅龙窑作为宜兴陶文化旅游的代表性景点,闻名遐迩。当地政府还在此建造了一座龙窑展示馆,经常有国内外陶艺家、学者和陶艺爱好者等慕名前往参观,国内外媒体也纷至沓来,感受并用镜头记录这种美好的“火的艺术”。
策划: 肖 勇
文字:吴红梅
摄影:丁焕新
编辑: 张筠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