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视觉
张连华 摄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林业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弘扬,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生态基底。“数说·图解 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全媒体系列,以“海报+数据+文图”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江苏林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征程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而取得的亮点及成效。欢迎大家“围观”、分享。
——题记
守护湿地宝库 润泽原真生态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洪泽湖西部,总面积502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其他野生动植物、鱼类产卵场、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洪泽湖保护区是江苏省境内唯一一个内陆淡水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华东地区内陆淡水湖泊群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淮河流域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生态节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的重要通道和集汇区,在改善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方白鹳和白琵鹭齐飞
白鹭会议 张连华 摄
自2008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洪泽湖保护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人进湖退的无序开发模式致使渔民与候鸟的湿地家园面积萎缩、生境破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寻找保护与发展共赢模式。联合地方党委政府累计完成退渔还湿面积28.92万亩,清理住家船、捕捞船1.6万艘,稳妥开展核心区292户渔民的生态移民工作;以聚焦多类型湿地生境保护和修复为目标,修复杨毛嘴片区退化湿地3万余亩。随着网退、船退、人退和植被恢复等措施的有效落实,洪泽湖湿地恢复到它最初最美好的样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茂、鸥鹭成群,鸟类种类由147种增加到现在的230种,鸟类总数也由之前的20余万只增加到现在的50余万只,其中花脸鸭种群数量就超过2万只,创下目前国内发现花脸鸭种群数量最多区域的记录;在江苏多年未见实体报道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首次现身洪泽湖湿地,说明洪泽湖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更加稳定,再次印证了生态修复的成效。
洪泽湖湿地恢复区花脸鸭种群 张连华 摄
洪泽湖湿地白尾海雕和游隼齐飞
原真性湿地恢复成效
近年来,洪泽湖保护区积极寻找总结“复湖如初、润泽万物,探寻生态惠民密码”的保护模式,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呈现出“推动湿地保护力度强、湿地修复资金投入多、修复退化湿地面积大、湿地生态保护成效好、湿地修复技术示范优、生态价值实现路径通”的特点,是新时代江苏湿地生态修复治理的典范。在上一轮长江经济带120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洪泽湖湿地排名第三,在省内位列第一。去年11月,“以生境连续性和鸟类丰富度为目标的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成为江苏首个且唯一入选COP14国际大会的经典案例。
洪泽湖湿地芦苇迷宫 张连华 摄
洪泽湖湿地水杉林 张连华 摄
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洪泽湖保护区积极开创“六个一”科普宣教局面,加强立体宣传,强化融合创新,在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日等线下宣教的基础上,广泛利用广播电视、学习强国、网络直播开展宣教,定期在《人民日报》《今日头条》《新华网》刊登洪泽湖湿地保护成效,推进以林鸟栖息林为载体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启动水生植物科普保育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探秘洪泽湖 描绘原生态”自然笔记大赛,荣获中国野保协会和红树林基金会颁发的“积极组织单位”;拍摄的《地球之肾 生命契约》在武汉举办的COP14大会上进行播放,向全球展现洪泽湖湿地保护的成效。
洪泽湖湿地鱼族馆 张连华 摄
花脸鸭的中国情 张连华 摄
出品 江苏省林业局 新华日报社
监制 庾康
统筹 张筠 庹祖权
协调 朱新法
撰稿 李潇 李成之
海报设计 舒妍
供图 江苏省林业局
往期回顾:
数说·图解 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① 江苏:千里江岸的“美丽蝶变”
数说·图解 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②江苏南京:一江两岸绿卷展 生态再现新图景
数说·图解 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③长江千里绿廊的“苏州样板”
数说·图解 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④ 南通:接力跑好长江保护“最后一棒”
数说·图解 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⑤以“绿”为笔,绘就堤岸葱茏锡常扬镇泰长江美丽画卷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