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英雄的丰碑——焦山古炮台
讲述人:黄仟(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
长江下游城市江苏镇江东北大江之中的焦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润州刺史韩滉、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抗元将领张世杰、明代直隶右都御史丛兰等都在焦山驻扎过。
焦山古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它位于焦山东麓,呈扇形面对长江,南北长约77米,东西长约55米,占地面积3657平方米,建筑面积2163平方米,由8个用夯土筑成的炮堡、一个大弹药库和营墙营门组成,整个炮台为暗堡式,每个炮堡附有一个小弹药库,炮堡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粘土、石灰、细砂配以糯米汁分层夯筑而成,异常坚固。焦山古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掎角之势,成为江防要隘,是扼守镇江与南京的门户。
1840年,英国发动了中英鸦片战争,战争开始后,在广东、福建受到抵抗的英军改变策略,转攻浙江沿海,在攻陷了定海、镇海、宁波以后,发动了“扬子江战役”,其战略目标是占领镇江,封锁长江及运河航运,切断漕运和南北各省之间的通商要道,逼迫清政府求和妥协。
为达到战略目的,英军投入了所有军力,计有大小战船76艘火炮724门、士兵12000多人,指挥官是侵华英军总司令兼侵华海军司令巴尔克、侵华陆军司令郭富。1842年6月,英军攻陷长江口吴淞炮台,侵占上海,7月到达镇江江面。
7月15日,英军派出“弗莱吉森”号和“司塔林”号两艘舰船驶进焦山口探航。焦山守军蒙古骑兵100人,在车骑尉巴札尔带领下立即开炮发起攻击,英舰也开炮还击并派士兵登陆进攻。守军即与英军展开白刃战,杀死、杀伤英军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且武器装备落后,最后除派出两人泅水回城报信外,全部壮烈牺牲。
7月21日,英军出动三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旅的强大兵力,向镇江城发起总攻击。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近2000名清军官兵对攻入城内的英军展开了殊死抵抗,在几乎每段城墙、每条街道和每栋房屋内展开的肉搏战,使英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最后清军守城将士全部壮烈殉国,最高统帅海龄也壮烈自焚殉国。
镇江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镇江人民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敌、誓死血战的英雄气概,气贯长虹,彪炳史册,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镇江守军面对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英国的坚船利炮,用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他们的悲壮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也震慑了侵略者。曾经亲身参加侵略战争的英国军官利洛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一文中也承认:“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军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镇江:“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失陷后,英国舰队兵临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镇江也于1858年被迫作为长江沿线第一个通商口岸向外国殖民者开埠。
焦山炮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抗英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一直延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9日,日军驾乘十几只橡皮船强登焦山,均被炮台守军击退,后炮台遭日军飞机轰炸。
焦山古炮台作为镇江人民浴血御敌、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重要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社会价值。它的发现和保护,对了解镇江地方史、江口军事防御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近代以来长江沿线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焦山古炮台的存在,使得焦山不仅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江中浮玉、书法之山,还染上了一抹英雄主义的雄壮色彩。站在古炮台前,耳畔仿佛仍回响着隆隆的炮声和惊天动地的呐喊,令人深思,令人肃然起敬。焦山古炮台,无愧于一座英雄的丰碑!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