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轻机枪
讲述人:葛莉(南通博物苑文物保管员)
九六式轻机枪,是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在建造上采用了以法国制的哈奇开斯轻机枪为基础的气冷式、气动式设计。
南通博物苑革命文物中有一挺九六式轻机枪,长127厘米,重9900克,机身略有绣迹,是1977年南通市人武部捐赠给南通博物苑收藏的。
九六式轻机枪采用三八大盖的子弹,增加了提把。弧形弹匣和末端向前的小提把是该枪最典型的外部特征,因此被中国军民称为“拐把子”。 机匣侧面有小仓兵工厂的生产标记,以及“九六式”的字样。下方有枪号7791,以及生产日期昭14.10(即1939年10月)。弹匣装在机匣上方,右侧是抛壳口,机匣左侧上方可安装光学瞄准镜。九六式有着折叠式双脚架,也可在枪管下的气动装置接上标准的步兵刺刀。两个支脚都是单独操作,而且有各自的锁定装置。
据苏中四分区的抗战老兵回忆,那时候日本侵略军在“清乡”时把它当宝贝。日本天皇专门发过命令,如果在战斗中无法逃脱,要把九六式机枪重要机件毁掉,不使其落入中国军民手中。
1944年7月11日,海东区队在陆玉昆校附近伏击日军时,缴获一挺“九六式”机枪,受到苏中四分区司令部嘉奖。秋季攻势开始后,陶勇号召全分区开展缴“九六式”机枪竞赛,争取缴一打(十二挺),用日伪的武器来武装自已。8月,东南警卫团先后在新港镇北缪家窑和富余区东兴乡朱家饭店各缴“九六式”机枪一挺。9月27日,海中区队用“引蛇出洞”的办法,在悦来镇九匡河一带割日伪电话线,然后在附近设伏。第二天日军带着一挺“九六式”机枪出来抢修线路,海中区队伏击成功,缴获“九六式”机枪。10月1日,东南行动大队五名队员化装成给日军送中秋节礼的农民,进入崇海镇据点,队员黄士奇乘日军贪杯赏月时,敏捷地闪进营房,夺得“九六式”机枪一挺。13日,南通警卫团和通西独立营在何家桥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又缴获“九六式”机枪两挺。在不长的时间里,全分区军民就缴获“九六式”机枪十三挺,超额完成了陶勇司令员提出的缴获一打的任务。
从此,日伪的“清乡”已是强弩之末。苏中四分区军民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伟大胜利。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我看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