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1日,记者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开车来到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街道水台村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试种的40亩软玉1号已经齐穗,这种水稻成熟期早,10月1日就能吃上新米。”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的水台村党总支书记张志青说,剩余360亩的新阳光大米将于10月下旬丰收,能为村集体增加25万元收入。
地处茅山革命老区的水台村曾经靠山吃山,然而大大小小的采石场不仅没能将村子的“穷帽子”摘除,还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台村必须转型,要从土里刨出‘金疙瘩’。”2010年10月当选村书记后,张志青邀请“最美奋斗者”赵亚夫为水台村把脉支招。经过实地考察,赵亚夫提出利用自然资源、种植有机稻米的发展思路。2011年5月,丹徒区水青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在“亚夫工作室”专家的指导下,首期流转的60亩土地全部种植有机水稻。
“每亩出400斤新阳光大米,这种米口感好品相佳,一斤能卖到10元。”张志青说,村民见到效益后,纷纷以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急速扩大,“产量增加,销售压力也变大,同时加入有机水稻种植行列的村庄越来越多,合作社几经摸索,才走出了水台村有机水稻‘突围路’。”
记者见到水青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蔡宝林时,他正在给村里的闻捷诗歌馆送大米。“过两天有外地的旅行团要来,到时候在门口摆上电饭锅煮点米饭,打打名气。”蔡宝林告诉记者,他们一早就注册了“水青牌”大米商标,并于2013年获得了有机产品证书,“能把大米卖出去,免费试吃白米饭这种‘笨办法’起了大作用。”
2017年春节前夕,镇江市西津渡景区年货大街上,水青牌大米摊位前的两个大电饭锅吸引众多市民围观。“当时有个5岁小男孩,一口气连吃5杯米饭,把他奶奶给惊到了,因为男孩在家是不怎么肯吃饭的。”蔡宝林拿出一个一次性水杯比划说,当时他们就用这种杯子盛饭的,“没有下饭菜,就干吃,给我们做了活广告,后来男孩父母现场买了20斤大米。”
这样的大型试吃活动,合作社一年要办两到三次,水青牌大米的口碑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树立。说话间,蔡宝林的电话响了,原来是丹徒区一家企业要采购200斤大米送客户,要的很急。此时已是中午,蔡宝林顾不上吃饭,坐进自家的越野车直奔合作社取大米。“一般几百斤的单子,我都自己开车送,方便快捷。”蔡宝林说,一来二回新客户就能发展成老客户,“前年冬天,镇江市区一家企业订了600斤大米,约定傍晚6点送货,结果等到半天也没见着人,打电话才知道人家给忙忘了,企业负责人很感动,去年又订了600斤大米。”
为了扩大销售,水青水稻合作社还与邮乐网、妈妈网、亚夫在线等多家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进行合作。“去年我们在电商平台销售了6万多斤大米。”蔡宝林一面往车上搬大米一面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与南京的盒马鲜生洽谈,计划秋天将新米搬上货架。
目前水青水稻合作社拥有400亩有机水稻田和1000亩绿色水稻田,生产高中低档次大米,净利润达75万元。102名社员亩均能获得700多元收益,16名在稻米加工厂做季节工的村民,每年增收约3000元。在有机水稻产业的推动下,占地668亩的省级茶叶园区、国家级凤头鸭资源保种基地、紫苏油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落户水台村。2016年水台村成功“摘帽”,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4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至2.5万元。
“单纯卖农产品后继乏力,近年来我们启动特色乡村建设,开发农旅产品。”张志青说,作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水台村自然禀赋优越,“已经成立镇江水之青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推出春季插秧苗、秋季割水稻体验游,为水台村有机水稻突围再觅新路。”
交汇点记者 钱飞 通讯员 晏海燕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变开山采石为土里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