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戏之祖”昆曲邂逅苏州古典园林,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这样的创新,想想就令人激动呢——
2018年七夕之夜,全国首个沉浸式戏曲——园林版《浮生六记》在苏州沧浪亭首演。现在,每到周五黄昏,沧浪街上都是人声鼎沸,身着古风服饰的老板忙里忙外,游客沿着甬路走进沧浪亭,宛若踏进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风物画卷,观山烹茶、挥毫泼墨,体会传统苏式生活和中式美学。
《浮生六记》和沧浪亭在古城苏州的融合交汇,是如何带动文化消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当下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作出全新探索的?《听·见小康》采访组日前来到苏州,一探究竟。(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 | 萧雁
苏州沧浪亭古典园林,暮色降临之时,“浮生市集”悄然开启。绿柳周垂、粉墙环绕的沈家迎来了它的宾客。
曲延的廊柱上挂着象牙色的宫灯,悠扬乐声穿林渡水而来。凝眸处,光影幢幢,江南才俊沈复乘着月色,立于一叶小舟之上缓缓出现,带着人们走进一个美丽而朴素的梦境。
拂着初夏的清风,听温婉软糯的水磨腔,行走于方寸乾坤之间,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
萧雁:我是《浮生六记》的制作人萧雁,我做的工作是以“戏剧+”的方式打造城市名片型的文旅演出产品。因为沧浪亭是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是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园林和昆曲是苏州的两大代表性的特征和元素,那我们想要找到一个文化IP,能够把这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同时呢,这个IP又是有延展性的,可以去全面地呈现这个苏式生活。不仅仅是苏式生活,它其实是怎么体现中国人生活美学的那么一个IP。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源于江苏苏州,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讲述他和妻子芸娘“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烟火神仙般的诗意生活。沧浪亭,便是书中所写二人生活过的地方。
萧雁:虽然《浮生六记》并没有为大家所知,可是我觉得它很特别。它从头至尾(讲的)都是一对很普通的苏州夫妻,虽然他们没有很有钱,有时候甚至很穷,可是即使在没有钱的时候,他们也要把这种生活过出美感。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跟当代人,跟当下的年轻人是会引起共鸣的,这其实我当时选择《浮生六记》的原因。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双遗联袂”,需要怎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观众耳目一新?沉浸式(又称浸入式)戏剧这种先锋的表演形式兼具大胆创新和尊重传统,堪称大胆的探索。表演中,观众不再居于一隅,而是随着演员的表演在园林中走走停停,一边聆听昆曲的唯美曲调、柔情似水,一边领略园林的诗意之美、万千灵气。
萧雁:我们其实在做的一直是非遗的创新,传统元素我们怎么去做当代表达。就像《浮生六记》,我们所有的元素是不变的,可是沉浸式的方式是新的。
清风明月本无价,昆曲的婉转缠绵暗合了江南园林的曲径幽通,而创新的表演方式应和了苏州园林“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的造型特点。制作团队通过复刻,营造了良好的欣赏氛围,没有音响,减少灯光使用,浓缩诗文、绘画、街巷、流水、藕荷、石桥钩织的苏州市井生活的简约图景。
萧雁:下午5点,沧浪亭闭园,6:40让我们观众入场,不到两个小时。要把所有的灯光搭出来,那就注定了你不能做太复杂。(还有)我们是没音响的,我们就是去追求那个美感:就是600年前大家看昆曲,在园林里面听昆曲是一个什么感受,追求的是悠悠地传过来,隔着水传过来,隔着山听(的感觉)。因为昆曲是在园林的环境里面产生的,所以我们试验了以后发现,那个声场其实完全没问题。
亭台、楼阁、夜光、昆曲,在动静中、明暗里,东方美学的韵味缓缓道来。这是一场古典与现代的灵魂邂逅,在这如梦似幻的古典清韵中,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一下子被引燃了。
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9年,沧浪亭游客数同比上升80%,即使是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演出频次也是不降反升。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在古今穿梭间体验江南意境,其中不乏“90后”、“00后”。
萧雁:我是希望从来没有看过昆曲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由此而接触昆曲,由此而喜欢上昆曲,我觉得我们要让大家先走进来。(我们)百分之六七十的观众都是“80后”到“00后”,因为这个年龄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其实是有文化自信的,他们见了更多国际上的东西,所以反而会回过头来寻找——那我的文化的根在哪里。
园林版《浮生六记》的观剧路线是沿着沈复夫妇八月十五“携手偕行于沧浪亭”的路线进行设置的。自2018年七夕之夜首演后,现在每逢周五都会上演,为大家展示昆曲与园林情景交融的苏式慢生活。截至目前,已经演了186场,创造了国内新编剧目的演出新纪录。制作团队不断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走上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萧雁:我们一直在改进。基本上每一场(演出)我都在,每一场看完了之后,我们都会去做调整。
(昆曲表演中)我们其实最受欢迎的,就是沈复、芸娘出去观灯要吃东西(的情节)。这个时候,它会讲到苏州的小吃,我们根据苏州不(同)时(令)的特点也会(把这些小吃分)给观众。春天是青团子,夏天是粽子,秋天是鸡头米……除了场景的沉浸式,我们还有很多的设计。我们新升级的这个版本会把观众分成不同的组别,(在开始前)每组可能都有一个沈家的丫鬟。有一组跟你去介绍园林,另外一组是讲昆曲,再一组是讲《浮生六记》,让大家看戏之前可以做一个科普。
除了沧浪亭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还有网师园园林实景循环式曲艺演出《遇见姑苏·游园今梦》、玉涵堂真趣园沉浸式情景剧《八仙梦山塘》《寻梦山塘》等,让人一步入梦,恍如穿越到“姑苏繁华图”的景致中。
萧雁:也是因为《浮生六记》做了这个尝试之后,后来各地我们都在做沉浸式,这点其实我还挺高兴的。其实《浮生六记》我觉得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小康生活的体现。因为小康生活,我理解一定是有余钱、在温饱之外,我可以有更多的追求。而现在年轻人呢,我觉得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预算,在文化生活方面。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艺术展现出别样魅力和时代风采。2019年7月,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被中国文旅部外联局委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推的“聚焦中国”选中,亮相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同时也代表苏州在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今年,该剧入选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成就展。
萧雁的小康心愿:
请大家通过我的作品可以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审美,也就是像沈复芸娘过的这种烟火神仙的日子。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 朱威 韦伟
记者:吴盈青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剪辑:杨玺
摄像:杨玺
配音:董双
检校:韦伟
编辑: 严红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古典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