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先锋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只有永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几分寝食难安的迫切、多一些未雨绸缪的考量,才能换取群众“放得下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放不下还是放得下,体现的是领导干部是否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担当。“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民好公仆焦裕禄,“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时代楷模廖俊波,“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的第一书记黄文秀……时时放心不下是无数党员干部勤勉履职、担责为民的生动写照。当然,也存在少数同志遇到事情习惯拖一拖、等一等,凡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等现象,这些恰恰是担当缺位的表现,需要从思想上绷紧弦、把责任扛在肩。“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对党员干部而言,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把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只有多一份对“国之大者”的放心不下,干事才能更加出彩,只有多一份对人民群众的放心不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成色更足。
时时放心不下,须化作实际行动。念兹在兹却不见行动,放心不下只会悬而未决。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担当干事离不开事事在心头、时时抓在手的贯彻执行。善做知民情的“行动派”,进百家门、知百家事,多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问冷暖,对落地生根的政策心中有谱,对人民群众的期望心中有数,读懂读好“民生清单”,不断精进为民办事的能力。善做勤履职的“实干家”,立足本职岗位、求真务实,做到手上有事、脚下务实,多到一线看看,常到基层访访,真正搞明白百姓还想什么、民生还需什么、发展还缺什么,切实把时时铭于心,变成事事践于行。
解决问题是一个需要提前谋划并持续跟进推动的过程,时时放心不下,不仅要着眼于事后,更要准备在事前。“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凡事多一分预见,干事才能多一份放心,人民群众才能多一点安心。增强预见性须坚持底线思维,秉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的思维方式,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地做好各种工作预案,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善于进行前瞻性思考,知之在先、思之在先、谋之在先,把握事态发展规律,未雨绸缪、谋定后动,在问题出现之前及时解决,争取以更少的成本换取更大的成绩。
(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李玲)
编辑: 丁叮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