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爬梳吴地文化史的时候,顾野王应该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姑苏城外,石湖之畔,现在是苏州国际教育园。而顾野王的归葬地就在这儿的一所大学校园里。工作之余,我会常到顾野王园里转转。这里绿水环绕,四季皆有风景,又与大学校园氛围相融,是个极佳的发幽古之思的地方。
顾野王(519年-581年),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般都介绍他是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更名为顾野王,希望自己像冯野王成就功名。曾居亭林(今属上海金山区),人称顾亭林。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亦称顾亭林,以寄追慕先人之意。
“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宋朝诗人刘嘉谟的诗句评述赞誉了顾野王在训诂学、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与地位。清顺治九年(1652年),顾炎武专程拜谒顾野王墓并写下的诗作中,流露了对顾野王的仰慕之情:“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眷言怀往烈,感慨意无穷”。这与王安石评价顾野王的诗句“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有同样的高度与分量。
顾野王能流芳百世,主要原因是在学问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历史上对中国文字学、地志学产生深远影响。年仅二十五岁的顾野王就编成了史上第一部楷体字书典——《玉篇》。三十卷《玉篇》奠定了楷体汉字的规范结构、字义和读音。顾野王编撰的《舆地志》当时是全国地理总志,所记北自辽宁朝阳的营州,南至越南北部当时的爱州,东起沿海,西到新疆吐鲁番,包括四夷地境。
顾野王还是一位教育家。二十一岁时便被朝廷授为太学博士。太学为官方在京师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朝廷设博士,就是请饱学之士开课授徒,为国家培养人才。梁元帝非赏识顾野王,爱读顾野王的《御览》,常命顾野王陪伴身边,叫宫人朗诵《御览》,一人念一卷,有不明之处,梁元帝直接命顾野王上前对答。天嘉年间,顾野王作为朝廷官员,奉使入闽,设坛讲学,开创武夷讲学之风。顾野王的好友虞荔,把两个儿子虞世基、虞世南都托付给顾野王。在顾野王的悉心指导下,虞家两个儿子均成大才。虞世南在唐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也是初唐大书法家。其兄虞世基,官至隋炀帝宰相。
就“社会公益”而言,顾野王有两大杰出贡献。一是治理潮患。今天,吴江顾墟一带每年春秋两次,都有祭祀顾野王活动,并把顾野王封为“喝潮大王”,当作百姓的守护神。相传,顾野王早年在吴淞江上治理潮患,手持铁杵,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潮一喝而至。从此吴江一带,风平浪静,再无潮患发生。吴江神歌传人一曲“喝潮王赞神歌”,铭记着顾野王在吴江松陵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功绩。二是“舍宅为寺”。顾野王年轻时欲在光福山顾氏世居地营建七进大宅园。光福山山不高但濒临太湖,清溪流淌,草木葱茏,可谓洞天福地。工程刚刚启动,一位来自武夷山的高僧飘然而至。这位高僧与顾野王早年相识,此次云游江南,与顾野王在光福山下谈经论诗。高僧盛赞顾宅花园所处之地是光天福地弘扬佛法的好地方。顾野王听闻离席登上光福山,再环顾四周,沉思片刻,毅然决定舍宅为寺以普渡众生,并全权交托高僧督建造光福寺。舍宅建寺义举震动四乡八方父老乡亲,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由此留下了千年古刹和悠远钟声。
顾野王对顾氏宗族的贡献来讲,不可不谓令人称奇。顾野王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盛南、鸿南、周南、夏南、允南。盛南在南朝陈当过南安的太守,因为讨伐叛乱有功,去世后被封安远侯。鸿南文武兼备,曾以御史身份出镇临淮关,督师荆州、徐州,生前即被封为宁远侯。周南是吴兴太守,在隋灭陈的战斗中,当城破之际与弟弟夏南一起以身殉职,被南朝宋封为靖远侯。夏南与兄周南一同战死,受封为平西侯。允南文武兼备,出任泯州刺史。上任后执法公正严厉,带兵消灭了匪徒,朝廷封他为征西侯。顾野王五子皆封为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吴中百姓在上方山上为顾野王建祠,直到今天,顾野王的五个儿子被苏州百姓尊为五财神,每逢大年初五,老百姓万人空巷,登上上方山,共同表达仰慕与崇敬。
当然,顾野王还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太建六年(573年),领衔大著作,执掌国史,负责“梁史”资料的搜集编写。晚年潜心历史著作编写,曾撰写《通史要略》一百卷,又撰写《国史纪传》两百卷,可惜“未就而卒”。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多为乐府,清婉有致,耐人寻味。所写诗歌大多散佚,今传世仅《芳树》、《有所思》等十首。顾野王著有散文、辞赋等文集二十卷,现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从传世的《虎丘山序》,可以看出他的文采与风格。在武夷山设坛讲学时,首创武夷讲学之风。因此,有“武夷文化,始于顾野王”之说。他曾泛舟九曲,揽胜诸峰,叹赞“武夷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地仙之宅,美哉山河,真令人世希觏也”。他也是最早对武夷山“悬棺”提出解释的人,称悬棺崖洞是神奇的墓葬之处。顾野王还是一位画家。宣城王建造东府学舍时,请顾野王画古贤图像,命王褒题赞,时人称为“二绝”。顾野王的画,唐朝《历代名画记》、宋朝《宣和画谱》等都有记载。
吴地文化史绕不开顾野王,对顾野王的深度推介绕不开他的《玉篇》。就时间维度来讲,顾野王的《玉篇》是中国第三部重要的辞书。在《玉篇》之前,中国还有两本重要的辞书。第一本是成书于战国、西汉间的《尔雅》,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本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并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但是,由于《说文解字》的字头是小篆,到了顾野王的梁代,已经迫切需要编撰吸取当时汉字理论和文献的新成果。《玉篇》就是要针对数百年来的字形演变所出现的“五典三坟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等问题,编撰社会需求的、信息量更大的、更实用的字典字书。《玉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顾野王编著而成。后世的字典、字书,都沿着顾野王《玉篇》开辟的方向发展。从而也确定了顾野王在汉文字史上的地位。
《玉篇》旁征博引,采撷了他当时能见到的各种古籍。从经史子集,到楚辞汉赋,可谓包罗万象。引书多,尤其是引佚书多,引书的时代早,书籍广,这决定了《玉篇》文献价值的高度。可惜顾野王原本《玉篇》在当时就遭人修订、删改,自唐以来,又多次遭到增补,流传至今的《大广益会玉篇》已经失去了顾野王原本《玉篇》的本来面目。清代末期文字学家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了原本《玉篇》的残卷,认为顾野王原本《玉篇》“释义完备,例证丰富,词义丰富,词义不明时,还有野王按语”,乃“千古奇书”。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晚号石湖居士,筑石湖书院,其描摹与讴歌石湖山山水水与四时景致的田园杂兴六十首是中国文学史的瑰宝。范成大所撰修的《吴郡志》卷三十九记道:“梁顾野王墓在吴县楞伽山下、近越来溪”。言之凿凿,消除历来坊间的种种传说,是对前辈文豪的礼敬。墓上有数块铁褐色陨石,故俗称“落星坟”。前些年,为了美化校园、传承文化,学校斥资整修,重堆封土,树碑建亭,周以护栏,曲水画桥怀抱墓葬,始现昔日规制与模样,并将周围二十余亩地精心打造成了顾野王园。此举不但得到了顾氏后裔的赞许,也受到了文管部门与百姓的肯定。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讲,在山水清嘉,文脉悠长之地,接受熏陶与涵养又是何等幸运啊!
曹毓民(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
编辑: 封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