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汪寅仙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8日9时28分逝世,享年75岁。许多市民深表痛惜,尤其是紫砂界人士纷纷追忆往昔,悼念这位在紫砂艺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汪寅仙大师出身寒门,一辈子追求艺术,如痴如醉。她尊重师长、感恩时代、热心公益,是紫砂艺苑德艺双馨的典范,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充满灵气的紫砂艺品,还有她崇高的精神。她誉满艺坛、德满乾坤、风骨不朽、精神永存。
汪寅仙大师的徒弟、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忠庆也深情回忆了和师傅在一起的点滴。他说,师傅不仅在技艺上倾囊相授,而且生活中也平易近人。尤其让他感动的是,在学艺过程中,因为他腿脚不方便,多次上门请教制壶技艺后,汪寅仙大师就让他干脆把泥凳搬到了家里,每天面对面教授壶艺。
1943年出生于丁蜀镇陶艺世家的汪寅仙,是紫砂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她把光器的书卷素雅,花器的生动情趣,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敏感而细腻的手法,进行了绝妙的结合,放大情感于作品之上,开创花器雅美一代新风。
汪寅仙在14岁就开始学习紫砂陶艺,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转师朱可心门下习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在学艺期间,汪寅仙勤学刻苦悟性又高,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基本掌握了传统花货的制作技艺,可以独立制作造型各异的紫砂壶。
1959年,她还随师父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东欧部分国家展出。
她不仅在花器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在光器制作上也有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在1988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美院)张守智教授共同合作设计的《曲壶》,突破了传统紫砂壶的样式,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并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
从艺60余年间,汪寅仙始终“捶泥不辍”,先后设计创作新品三百余件(套)。也正是凭借其不凡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她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作为紫砂界的标杆人物,她还身体力行参与各类社会慈善活动,积极传播正能量。她不仅多次参与爱心捐赠拍卖活动,还与残疾紫砂艺人结对,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并圆事业梦想。范培君、陈忠庆、冯杏华等结对艺人,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技艺有了显著提高,职称也都已得到晋升。
编辑: 刘雨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