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8年1月16日),南京大学教授徐家福仙逝,闻者悲恸。
徐家福教授于1924年12月生于南京,1948年6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1957至1959年在苏联英斯科大学进修程序设计。1981年起,徐家福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徐家福教授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学博士。
徐家福教授是是中国计算机软件先驱者。曾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计算机软件教材编审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主要研究高级语言、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自动化。
徐先生去世后,中国计算机学会发来唁电。“徐家福先生是中国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计算机软件的先驱,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生逢乱世,城墙根下的南京孩子去了重庆
徐家福的童年是在南京的城墙根下度过的,
在城南船板巷小学,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徐家福教授小学奖状
1937年,徐家福考上了南京一中,
更美好的生活却没有就此开始,
那一年,日本侵华,学校停课。
13岁的徐家福收到学校发下来的借读证。
徐家福听说,有了借读证,去哪上学都不用愁。
淞沪会战后,眼看日军就要攻陷南京,
徐家福一家人加入西迁队伍到了武汉。
徐家福教授中学奖状
到武汉后,徐家福就没再上学了。
他上午在家读书,下午出去玩耍,到江边看船。
1938年,徐家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
消息称国立东北中学搬迁途中路过武汉,
正在修整、招生,
徐家福于是报考了,被顺利录取。
徐家福教授高中奖状
之后,他随学校一起到湖南宝庆(注:即湖南邵阳),
然而开学后不到两个月,就遇湖南危急,
学校只好再次迁走,去了四川自流井静宁寺。
6年后,也就是1944年,
徐家福终于从位于四川三台的国立第十八中学毕业,
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抗战时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校景
志在报国,他选择了“低成本”的数学专业
徐家福读高三的时候,
江苏老乡在三台成立了同乡会。
会员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的老乡,
他是当时国立东北大学的教授徐子明。
徐子明教授在三台江苏同乡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国难当头,国际急需数理化人才,
可是学习物理和化学,
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成本高,
而国家的教育经费不够;
学数学,
只需要一套纸笔和一个聪明的头脑就可以,
成本很低。”
这段讲话被徐家福铭记了一生,
因为它深深影响了徐家福志业的选择。
此前,既擅长国文和外语,也擅长数学的徐家福,
长期纠结于自己该读哪一个学科。
听了徐老先生的讲话后,徐家福选择了数学。
适逢国立中央大学迁到重庆,
徐家福就报考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他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国立中央大学旧照
虽身在重庆,徐家福关心着国家时局,
大学一年级的暑假,
徐家福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激动之余,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倭奴投降日,举国尽欢腾,
一曲高歌罢,奋读慰英灵。”
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徐家福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故乡。
当年的懵懂小毛孩,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也就是在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
对这台计算机的问世,徐家福一无所知。
徐家福教授的大学毕业证
1948年,徐家福毕业后留在数学系任助教,
并参加了地下党外围组织。
南京解放后,徐家福继续在更名后的南京大学任教。
1953年,徐家福被升为讲师,
此后,他的兴趣一直在数学上。
1956年,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突然降临在了他头上
他被公派苏联留学,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美差”,
徐家福颇感意外,还有点不情愿。
留学苏联,成为中国软件奠基人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纲要,
其中,计算机和导弹被列为两项紧急措施。
既然要研究计算机,就得到国外‘取经’,
于是就选派了一批人去莫斯科大学深造。
徐家福就是其中一人。
那时,他要深造的专业叫programming,
即程序设计,
Software的说法尚未出现。
当知道自己被选派去苏联留学后,
徐家福找到了学校:
“我问他们,我读的是纯数学,
一直是搞计算方法,
基本上不懂程序设计,
为什么会选派我去?
学校说,推荐我去留学,
是教研室主任的意见,
并让我服从教研室的安排。”
右四为徐家福,有三为舒拉布拉,右二为杨芙清院士
就这样,在脱产学习一年俄语后,
1957年,徐家福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
师从计算数学教研室的舒拉布拉教授。
在苏联的第一年,徐家福并没有上机,
舒拉布拉教授指导他读了五本数学书,
包括《泛函分析》《数学物理方法》《偏微分方程讲义》,
另外还有《计算方法》的上下两册。
第二年,徐家福开始上机设计程序。
现在的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采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上万亿次。而当时的机器还是电子管组成的一代机,个个都是庞然大物,我们用的箭牌机器,速度是2000次基本运算每秒钟,体积则有大半个房间那么大。——徐家福,2010年
第一代计算机的编程方法是手编程序,
用机器语言编。
机器语言是数码的,很容易搞错。
初学上机的徐家福,自己编了一个程序,
上机上了三次,都通不过。
后来,他和一个朋友一起排查,
发现不是程序编错了,
而是他对机器指令系统的一条指令理解有一点偏差。
“这一点偏差,导致我的程序无法通过。
修改了之后,就通过了。”
南京大学旧照
后来,导师舒拉布拉给徐家福一个题目,
他做了三个月,算是做出来了。
在设计这个程序的过程中,
徐家福感到用手编程序太苦了,
而且非常容易出错,
出了错也很不容易排查。
这促使徐家福回国后搞程序自动化,
用高级语言来编程,
使程序人员解脱低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繁琐。
回国后,徐家福致力于软件自动化研究,
成为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奠基人之一。
他曾主持并参与研制成14个软件系统,
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
国防建设与国计民生中的各种计算问题。
访问日本,一眼识破居心不良者诡计
因为工作的需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徐家福多次出国访问。
他在访问中遇到的一些事情,
也在学生当中广为流传,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
要数1985年在日本的一次经历。
1985年,
日本一家软件公司邀请徐家福前去东京,
讨论合作事宜。
在东京一段时间后,
那家公司的人带徐家福等人去福冈游览。
中方四个人、日方两个人,
一行人乘坐一辆面包车,由日方带路。
到了郊外一处荒凉的地方,
司机突然停下了车子。
徐家福和同去的中国人下了车子,
看到前面有座石碑,
走在前面的两个人就往那边走。
徐家福留心一看,
石碑上面居然刻着“破元寇处”几个字。
徐家福顿时火从中来,
赶紧让前面的人止步返回。
六个人乘车改去别的地方,
路上徐家福怒不吭声,
对方知道诡计已被识破,也不出声。
很多年后回想起这段往事,徐家福说,
“我当时就觉得日本人心眼太多,
如果我们去了石碑那里,
他们一定会拍照,
一旦拍了照,
不知道他们又会加上什么说辞。
幸好及时识破。”
事后,学生评价他,“铁骨铮铮一鸿儒”。
不碰网络,电脑大师像个“电脑盲”
作为中国计算机软件的奠基人,
徐家福是真正的电脑高手,
然而,他几乎不上网,
也不用流行的社交软件。
在徐家福看来,电脑普及当然是好事,
但是它本质是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
而不是让年轻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
徐家福觉得,真正能成为电脑高手的人,
一定是那些基础非常好的学生,
特别是数学要好。
徐家福教授为学生开设讲座
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搞计算机的学生数学读得太少了,
只着眼于眼前的教学计划,太短视。
徐家福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很难再上去。
徐家福教授和爱人
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的是,
在面试研究生时,徐家福会提问古诗词,
把学生问得目瞪口呆。
徐家福教授教学严苛是出了名的,
徐教授总共带过24名博士研究生,
其中只有16名拿到了学位,
这种残酷的淘汰率,国内实属罕见。
一个好的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全面的知识结构。作为我来说,则希望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现在的教育环境,太过功利。有人就开玩笑说过,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要放在现在只能当副教授,因为她一生只发表了七篇文章。——徐家福
道德文章,他把刘师培逐出名师录
退休后,徐家福的科研工作却从未停止过。
2004年,
他以80岁高龄转行研究量子计算,
从量子力学读起,
曾拜8位量子力学专家为师。
2006年、2007年,
他先后设计并实现了两种量子程序设计语言。
除了在专业方面的新开拓,
徐家福还以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会长的身份,
主持完成《中央大学名师传略》的编纂。
先后编写三本,共收入270位名师,
向上追溯到1902年初建的三江师范。
值得一提的是,
著名学者刘师培虽然曾担任中大的老师,
却没有被收进这本名师传略。
徐家福解释说,
“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
因为家学渊源,二十多岁就颇负盛名。
然而,刘师培后来转投袁世凯,
支持袁世凯复辟,
逆历史潮流而动。
这样的人,
道德上站不住,因此我们不选他。”
自古以来,就强调道德文章,我们也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来为中大名师做传的。陈三立、李瑞清、陶行知、罗家伦、吴有训、茅以升,这些学者的道德学问都是一流的。例如陈三立,他是著名学者陈寅恪的父亲,学问非常好。是一代鸿儒。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三立绝食五日,忧国而死。——徐家福
传道授业,学生成社会栋梁之才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徐家福致力于计算机软件研究,
曾主持并参与研制14个软件系统
发表学术论文158篇,
出版著作8本,获奖20多次,
主要的研究成果有J-501机上的Algol语言编译系统,
103机上的Algol语言编译系统,
Cobol国标的制定,
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设计规约语言GSPEC,
软件功能规约语言FGSPEC,
软件需求定义语言NDRDL,
软件需求定义语言NDORL,
其中,J-501机上的Algol语言编译系统,
是国内第一个可用的Algol编译系统。
1978年,
徐家福与北京大学杨芙清教授,
合作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
XCY兼顾程序设计与并发程序设计,
使和机器有关的部分尽可能局部化,
以便于移植和扩充。
徐先生代表研究组,
在1980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八届计算机大会”上做了报告,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上发表文章。
苏联科学院院士叶尔绍夫说:
“这项工作不仅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有意义,
其中的模块定义与处理很有特色”。
在新型程序设计方面
徐家福开发了“数据驱动式并行规约机模型FPMND与并行推理系统NDPIS”
FPMND是基于函数式语言FP的规约机模型
当时的博士生、曾经的教育部副部长、现在的院士赵沁平教授也参了这个项目。
在20世纪80年代,
徐先生参加了大量国际计算机会议,
为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在20世纪80年代实力雄厚,
在徐家福和孙仲秀等的带领下,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86年就成立了。
徐先生从1948年秋起,
任教时间达55年。
主讲过微积分、微分方程、数学分析、计算方法,
以及程序设计、算法语言、编译技术、软件自动化等课程。
所授各课无不精选内容、精心备课,
注重交代来龙去脉,
讲解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并能身教、言教、晓以为人之道,堪称良师。
自1981年起,
先后招收博士研究生24名,
而毕业获博士学位者仅仅16人,
淘汰率之高,国内实属罕见。
其门弟子真可谓严师出高徒,
大都道德文章闻于世,
至今已有两名院士,
10年前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2人,
长江学者2人,
霍英东基金或者奖金者4人,
中创软件人才奖者3人。
今日上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发布讣告:
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家福先生于2018年1月16日10时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94岁。
徐家福先生1948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今南京大学数学系)后留校任教,1957-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81年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会长。
徐家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与计算机教育家,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六十余载,在计算机高级语言、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自动化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个ALGOL系统,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多种规约语言,完成多项软件自动化系统,获中国国家教委(现教育部)一等奖4次,电子部(现信息产业部)一等奖3次,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为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于2011年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徐家福先生正直无私、胸怀坦荡、淡泊名利、乐观向上,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精勤不倦、奋斗不息。他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广受师生尊敬爱戴,他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是后辈学习的典范。他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教育界和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徐家福先生,沉痛悼念徐家福先生!
徐家福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徐家福先生治丧委员会
2018年1月16日
徐家福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
主 任: 张异宾 陈 骏
副主任: 杨 忠 吕 建 薛海林 谈哲敏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进军 王云骏 王明生 王振林
王 唯 尹三洪 朱俊杰 李宣东
李晓蓉 张峻峰 张锁庚 张福炎
陈世福 邵 进 武港山 周志华
郑国梁 徐夕生 徐永森 郭随平
徐家福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1月20日(周六)上午8:30在南京西天寺殡仪馆致远厅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同志请于1月20日上午7:30在鼓楼校区化学楼前、仙林校区计算机科学技术楼前、港龙园南大宿舍门口等三个乘车点乘车前往。
徐家福先生治丧委员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电 话:025-89682767
传 真:025-89686596
电子邮件:cs@nju.edu.cn
徐家福先生的灵堂设在南京市鼓楼区龙园北路80号港龙园南大宿舍2栋102室。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徐家福教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公号“图灵人工智能”
编辑: 朱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