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1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80名来自全国各地,从院士到乡村医生,涵盖了妇产科、儿科、麻醉科、全科、中医科、口腔科等35个临床专业的医师获得“中国医师奖”。据记者了解,“中国医师奖”是2003年由原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师协会设立的行业最高奖项。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学浩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颖冬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任建安教授4人荣膺第11届“中国医师奖”。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学浩院士
活体肝移植技术创多项世界纪录
王学浩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主任、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我国著名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和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
王学浩院士因其长期以来在活体肝移植以及包括肝癌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膺此奖项。他率先在中国大陆建立活体肝移植技术规范化体系,完成活体肝移植领域多项开拓性工作,将活体肝移植技术向全国20余个省市推广,填补了我国肝脏移植领域多项技术空白。1986年率先在国内使用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并治疗肝癌,为我国肝癌的现代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先行者。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力拼搏,王学浩院士引领的肝胆中心已发展成为以活体肝移植为技术特色的、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肝脏移植中心,成为国内活体肝移植的培训和研究基地,救治了数以万计的疑难危重的肝病患者,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中心已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国际一流的肝脏移植中心,为活体肝脏移植在我国深入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王学浩院士团队还致力于DCD肝移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据了解,从2011年至今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通过DCD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完成了263例肝移植,仅2017年就完成了47例DCD肝脏移植。王学浩院士表示,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仅有1万多人。目前我国肝源主要来自“活体肝移植”(亲体间同血型捐献)及“DCD捐献”(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是国家卫健委广泛普及提倡的移植方式,他也呼吁全社会关注与支持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工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
两获国际介入大奖的首位中国医师
滕皋军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江苏省介入诊疗中心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等多种重要学术职务。
滕皋军教授从事介入治疗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完成临床手术2万余例,擅长肝癌、食管癌、胆管恶性梗阻、椎体骨折、腰椎间盘突出、主动脉夹层、糖尿病足、脑血管病、门静脉高压症等疾病的介入治疗,系列消化道粒子支架等多项技术为国内外首创。先后主持包括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点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100余篇,包括《柳叶刀肿瘤》等国际著名期刊。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15年获欧洲介入放射学会的杰出人物奖,2017年获美国介入放射学会最高荣誉奖—金奖,是获得此两项国际介入大奖的首位中国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院长张颖冬
脑卒中急救达省内最佳水平
张颖冬教授现任南京市第一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助理,第十三届南京市科技功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除了院长身份外,张颖冬教授还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卒中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第九届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脑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作为学科带头人,对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流程再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患者例数名列江苏省前列,缩短卒中病人入院至溶栓平均时间(DNT)为48分钟,达到省内最佳水平。被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高级卒中中心”;被中国卒中协会授予“卒中中心”;成为江苏省首批“卒中中心”等称号。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一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十二五”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大项目一项;担任“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负责人一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1.36,累计影响因子达88.32,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8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
于2015年获得美国专利一项。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积极推广学术交流,举办国家、省级继续教育班共9期,累计受训人数近1000人;成功申请到南京市第一医院2017年亚太卒中会议的主办权。
近5年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后3名。其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医院管理者,他非常重视医院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医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入选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百强榜”、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等排行榜。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任建安
钻研战创伤30年 攻克腹部战创伤难题
作为国内掌握治疗肠瘘和腹腔感染核心技术的医学英才,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任建安长期从事肠外科、克罗恩病等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国家、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13次,先后被原南京军区表彰为“科技英才”“医学英才”等荣誉称号。
这是过去人们在战争题材影片中常见的一幕:战士的肚皮被敌人打破,肠子直往外流,英勇的战士一边托着外流的肠子,一边与敌殊死搏斗,直至壮烈牺牲。
说起这一幕,任建安惋惜不止。他告诉记者,由于腹部防护薄弱,腹部伤是战争中的主要致死性损伤。但对于腹部伤的救治,国际上也一直沿用“碗扣盆盖”保护受损裸露内脏的传统方法,最终腹部伤合并腹腔感染与脓毒症,成为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腹部战创伤导致脏器外露,对官兵和社会的心理影响巨大,是削弱战斗力的重要原因。”考取军医大学后,任建安先后师从黎鳌和黎介寿两位兄弟院士,在大师的指引下,他立志攻克腹部战创伤这个难题。“作为一名军医,首先是一名战士,一切科研要聚焦打胜仗,才能无愧于这身绿军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任建安钻研战创伤一步一个脚印:1994年在黎鳌教授门下,发现富含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可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和肠粘膜增殖,使肠瘘自愈;1996年在黎介寿院士的带领下创新在患者体内提取合成纤维蛋白胶(生物水泥)治疗肠瘘。在长达10年的艰辛探索中,他一路坚持不懈:试验需要长期动态观察,他每天过着“科室—实验室—家”的“三点一线”生活,把休息时间压缩到生理需求的最低极限,反复进行临床试验。2008年,他提交的“严重腹腔感染肠损伤快速愈合研究”课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0年前,任建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率先系统完整建立严重腹腔感染的腹腔开放疗法,并首次揭示腹腔开放疗法可有效减轻并逆转肝功能损害、首次引入“持续炎症—免疫性代谢异常”预测严重腹腔感染病人转归。同时,设计生产腹部战创伤急救包,完全替代“碗扣盆盖”的陈旧方式,达到临时关闭腹腔,保护外露内脏,迅速控制伤情。设计理念和技术优于外军战伤救治的同类装备。
“这个研究成果发表文章157篇,其中SCI论文56篇,获专利认可,总被引用次数达200多万次,先后在国内外会议上交流60余次,获得第33届北美外科感染年会创始人Altermier奖,在军内外三甲医院推广使用,接受国内外转诊严重腹腔感染病人千余人。”任建安如数家珍:“这些成果的起点,都来自于黎鳌和黎介寿两位大师。整整30年,对战创伤急救措施我们还在不断创新改进,目标只有一个:为了明天打胜仗。”
2013年6月,一个大型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邀请任建安授课。高铁上,他用手机登录互联网医疗平台,有位患者家属的留言令人鼻子发酸:34岁的王振宇在苏州吴江发生车祸,急救车送至上海某医院,手术后发生肠瘘引起严重腹腔感染。医院建议患者家属早做准备,不要治到最终人财两空。
收到求救信息,任建安决定临时调整行程,先前往患者所在医院。为了能尽快赶到患者所在医院,任建安直接坐地铁前往。
持续高烧不退、血压陡降,腹腔因重度感染导致肿胀,鼓得像个皮球……此时的王振宇已经是命悬一线。任建安果断研判病情,帮助迅速采取措施稳定生命体征,阻止病情恶化。“尽快转诊南京,还有救!”他为患者联系好了转院相关事宜,才急冲冲赶去参会。半年后,王振宇康复出院。
在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像王振宇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任建安团队先后为万名重症患者抢回生命,让他们少花钱、治好病。
通讯员 成运芬 程守勤 章琛 杨晨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戚在兵 钱鸣 孙苏静
编辑: 范杰逊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