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流传广泛的视频“科普:史上被用错最多次人类进化图”完全刷新了缺乏古人类学知识的普通人的认知。那张耳熟能详的一张图,描绘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之路。被科普之后才知道,原作者只是把当时考古发现的一些“人科”的物种按年代排列了一下,图中左边这几位,压根就不是现代人的祖先!这是真的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视频制作团队的小伙伴,也听取了古人类学专家的意见。(张楠)
科普视频打破人类进化历程固有认知
许多人都对这样一张人类进化的图印象深刻,在这张图上,画着各种半人半猿的动物的侧影,它们从黑猩猩开始,排成一队,从左到右慢慢直起身子,直到最右侧的人类完全直起身体。最右就是包括咱们在内的智人,所以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这张图展示了达尔文进化论所讲的动物一步步进化为人的过程。但来自“柴知道”的视频告诉网友,事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比如中间这位代表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智人有共同的祖先,而且一度共同存在于地球上,不过他们由于打不过智人和一些别的因素,最终在四万年前灭绝了,所以,智人并不是由尼安德特人进化来的。这张图也不是在讲现代人在不同时期的祖先是谁。”接下来问题来了,这张图是怎么来的呢?视频中说到,1965年,一本叫《Early Man》的图书出版后获得了不错的销量,这本书用折叠在一起的四页纸,展示了当时科学家们通过零碎的化石发现的15个与人的进化之路相关的物种,并且标注了他们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最开始那张图,就是这张加长版折叠之后的样子。
原来人类的进化历程并不是这样?!“山顶洞人、周口店人在教材中当了我们很多年祖先,但现在你告诉我们不是”,许多人痴迷于《人类简史》等相关书籍,可见对于自身过去和未来的命题对于大家的吸引力,但这样“人类起源”的观点,确实刷新既有认知。记者联系上科普团队“柴知道”小伙伴@一只柿子椒,他告诉记者,“做这个视频,也源于自己获知该观点后的震惊,原来那些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希望分享给更多网友。”
“一只柿子椒”说,团队成员大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做科普类小视频并不赚钱,但大家都对此很热衷,揣着“为人类认知进步做一点贡献”的理想走到一起,做各种关于“知识”的科普小视频。我们常常会站在普通大众能接受的角度进行审视和传播。” “一只柿子椒”表示,从策划选题到拍摄剪辑视频,我们也会尽量加入一些采访专家的内容。毕竟从网络上一些网友的反映来看,质疑和释疑都要建立在科学论据的基础上。
古人类学专家说,这张图深深误导了吃瓜群众
也有网友抱将信将疑的态度,“那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人是猿猴进化来的,那么几万年过去了,为什么猿猴还是猿猴呢?”对此,扬子晚报记者通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辗转联系上了正在国外的古人类学博士崔娅铭,其实她在今年7月就发表过此观点。“如果你并非生物专业出身,那么你对人类进化的最初和最深刻印象可能来自于这张生动的图解。而且你一定看过不止一张,因为它自从诞生以来就被各种改编和恶搞,有的画着猿类好不容易站了起来,最后却又成了程序猿;甚至还出现了辛普森一家的搞笑版本。”崔娅铭说,很多人类学家和进化学者都对这幅画意见重重,认为这张帮助很多人认识了人类进化的图,却也深深误导了对生物学一知半解的吃瓜群众。
正如视频所说,这幅画最初诞生于1965年,美国自然历史画家鲁道夫·扎灵格为时代公司的《时间-生命》丛书的“早期人类”卷创作的插图。原图名为《进步的行进》。由于原图太长,简化版得以风行。“对一个没有特殊古人类学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最左侧画的就是猿猴,画上的最右侧是我们现代人。这让我们从本能上认为,人类的进化就是从猿猴开始,经过中间一个接一个的进化阶段,最终变成了现代人。但是,进化并不是这样,像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的。而是更像是一棵树上的树杈,不断地发散。”崔娅铭打比方说,大家都知道家谱长啥样,但现在它变成了这样:——外公——爷爷——大叔——二叔——大舅——爸爸——大表哥——大堂哥——二表哥——我。
为何黑猩猩没有变成人类呢?它们不需要
具体来说,最初,在达尔文的提示下,人们认为人类就是由现代的猿类进化而来,于是希望找到人类和猿类之间“缺失的一环”。随着化石的发现越来越多,人和猿之间缺失的似乎并不止一环,而是很多环。于是,人们就想当然地将这些化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起来。但这样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其中很多生活时代很近的化石,形态却相差非常大。这样,人们渐渐意识到,人类进化比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可能包含很多条不同的支系,就像一棵树,而不是一条线。
至于为何黑猩猩之所以没有变成人类,是因为人类根本就不是黑猩猩变来的。“人类的祖先的确是一种猿类,却并不是黑猩猩或任何一种现存的灵长类动物,而是一种已经不再存在的猿类。黑猩猩也是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的过程中,适应了丛林生活,变成现在的样子的。黑猩猩进化的方向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它们根本就不需要进化成人类。进化成人类的是另外一个和黑猩猩亲缘关系密切的猿类支系。”
崔娅铭也感慨,“这幅现象级的插图本来是一个艺术、文化和科学的完美碰撞,却也因为科学上的不严谨而问题多多。有时候真的是不得不承认,让科学流行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交汇点记者 张楠
编辑: 朱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