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支疫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那就是18世纪末,出现的牛痘疫苗,是为了预防天花,而要接种的疫苗。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辈子,我们要打的那些疫苗。
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吃的“糖丸”吗?
那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吃的“糖丸”吗?就是那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好吃的疫苗,也是许多人儿时的甜蜜回忆。它就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症。
是不是一下勾起了你的童年回忆呢?别看“糖丸”小小不起眼的样子,有很多人对它念念不忘,有网友说,明明长那么大都吃过了那么多好吃的零食糖果,可是我偏偏对这糖丸君还是念念不忘啊!
“糖丸”1965年进入中国,作为脊灰免疫计划的主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使用。其实一开始,它并不是这圆圆甜甜的白色小药丸的样子。在脊灰疫苗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把3种型别的病毒放在一起做成疫苗,病毒之间会互相干扰影响疫苗效果。
所以为了避免干扰,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使用的糖丸分为红色糖丸(含Ⅰ型病毒)和蓝色糖丸(含Ⅱ型和Ⅲ型病毒)。但是吃两种糖丸毕竟不方便,还存在漏服风险。疫苗研发人员发现:通过调整疫苗内各型病毒的含量,可以克服互相干扰,各型都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所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红糖丸和蓝糖丸合二为一,变身为包含3种病毒的白糖丸,史称“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君的传奇从此开启。
“糖丸”的普及让中国脊灰发病率迅速下降。1965-1977年间,每年脊灰病例报告数在4500-29000例之间,1988年脊灰病例报告数下降至667例。1994年,中国报告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WHO西太平洋区宣布证实无脊灰。
痨病是结核病的俗称,卡介苗是两位法国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在20世纪初发明的。中国卡介苗的接种始于1933年,由王良医生从法国引入,他在重庆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卡介苗实验室,开启了中国研究培育卡介苗的先河。
这样的瞬间,70后和80后们很熟悉吧,那时候接种疫苗叫“打预防针”,不是往胳膊上扎,而是扎屁股。
再来看看现在的宝宝疫苗接种全过程吧
●领取《儿童预防接种证》宝宝一出生,医生就会给你一本《儿童预防接种证》,有些地区则是自己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取。
《接种证》上会详细写有宝宝应该注射的疫苗和注射时间,父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不要半途而废。
●带着宝宝去接种的地方接种地点一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按照户籍或暂住证上的地址就近选择,而外籍宝宝一般在涉外门诊接种。
●预检
如果宝宝身体健康,无接种疫苗的相关禁忌症,在家长签署当日接种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后,即可由接种医生实施当日疫苗的接种。
●登记
在注射之前,医生会在《接种证》上登记这次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等。
●接种及预约
接种分为注射和口服两类。注射一般会在宝宝的上臂或臀部,为防止宝宝乱动,妈妈应用双手将宝宝固定住,还应尽量分散宝宝注意力,以免宝宝哭得太厉害。在实施预防接种后,由接种医生对宝宝的下次预防接种进行预约。
●留观
接种完毕后,通常会在医院里休息30分钟,如果有明显的副反应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这时,妈妈可用点小玩具逗逗宝宝,防止等待时间过长宝宝不高兴,也别忘了适时给宝宝补充食物。
这几种成人疫苗推荐接种
1.破伤风:破伤风疫苗(Td/Tdap)需要每10年注射一次。Td包括破伤风和白喉疫苗。Tdap包括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建议10到64周岁之间没有接受Tdap的成年人注射一组Tdap。
2.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PV是以三剂量为一系列的注射,预防子宫颈癌。11到26周岁的女性应考虑注射。
3.水痘:水痘疫苗可考虑给没有免疫力的成年人注射。
4.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疫苗是FDA批准的一剂疫苗。用于50岁以上成年人。CDC建议60岁以后注射,以保护老年免受一些疾病带来的并发症困扰。
5.麻疹,腮腺炎和风疹:MMR疫苗对于出国旅游的成年人特别重要。如果你1956年后出生,只接受过一次注射,那么你应该再打一次。
6.流感:建议成人每年注射一次。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成人和从事卫生保健的工作者尤为重要。
7.肺炎球菌:肺炎疫苗推荐给65岁以上成年人,以及一些年轻患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这需要与医生讨论个人健康史和疫苗的需求后再决定如何注射。
8.甲型肝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者有慢性疾病史的成人以及卫生保健工作者需要考虑注射。
9.乙型肝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者有慢性疾病史的成人以及卫生保健工作者需要考虑注射。
10.脑膜炎双球菌:集体生活的成年人比如大学生和新兵,应该考虑注射。以防止脑膜炎暴发。
还有一些其他疫苗应该被有旅行计划,特别是国际旅行的成年人加以考虑。有些城市仍然有脊髓灰质炎风险以及许多其他疫苗可以保护的疾病。CDC网站上有详细信息,而且CDC推荐在旅行前八周注射合适的疫苗更保险。
编辑: 丁亚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