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2张神情各异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千余张全国各地抗战老兵的掌纹和签名、5700余件携带抗战记忆的珍贵文物……这是被誉为“南京民间收藏大屠杀史料第一人”的吴先斌花费11年时间年行10万公里,保存下来的珍贵抗战历史记忆。
11月30日上午,在位于安德门大街48号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吴先斌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时说,南京大屠杀是人类重要的历史记忆,记住它不是为了增加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和解以及世界和平。
对于南京大屠杀,既要有国家记忆也要有民间记忆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入口处,田汉的名言警句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走进博物馆,馆内设计简朴而凝重,入口两侧雪白的墙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签名和留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是这些留言的主旋律。沿左手进入,侧墙上悬挂着的72张神情各异的1937年大屠杀幸存者照片,真实记录了那段黑暗的大屠杀史。据了解,这些照片均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采访时所摄。
吴先斌介绍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是江苏省第一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综合性专题博物馆,目前共收藏抗战文物5700余件,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史料书籍4万余册,这在全国都十分罕见。而这些文物和史料文献都是他从全国各地四处奔波收集而来,11年间,他平均年行10万公里,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寻找记忆”的路上。
“想将南京大屠杀重要的历史记忆保存下来,光有国家记忆不行,还应有民间的记忆。”吴先斌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300多张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所用的作战地图,“把这300多张地图连在一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日军侵华的整个路线,它们能让今天的青少年居安思危,形象地懂得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吴先斌眼中,选择性失忆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吴先斌对南京大屠杀最初的记忆,源于外公在他儿时讲的一个故事。当时,还在念小学的吴先斌跟着外公去南京秦淮河边洗澡,在石头城桥边时,外公告诉他:“当年日本人在这里杀过很多中国人。”年幼的他听了非常震惊,但并不理解。第二次接触这段历史,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的他偶然接触到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段14分钟短片,那是马吉先生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拍摄的。从此,这段无声短片一直在吴先斌心中挥之不去。至此,他走上了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战史料的收集之路。
2014年8月中旬,吴先斌带着自己馆藏的28张有关南京大屠杀核心史料的照片前往日本,自费参加了由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举办的为期3天的《为了和平 揭露战争》展览,他也成为23年来首位在日参加此类反对战争集会的中国民间人士。
“2014年至今,我们每年都会去以日本参加一次展览,但事实上,日本人看的很少,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坚持下去,希望日本社会关注南京大屠杀,不要选择性失忆,选择性失忆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吴先斌说。
几乎每天都有新物证产生,呼吁日本正确引导青年
“博物馆内每天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物证。”采访中,吴先斌特别提到了由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手书的一件写着“勇跃破南京城”的条幅,该条幅系北京战史作家、收藏家余戈无偿捐赠。据悉,这件条幅是谷寿夫写好后送给当时的华北方面派遣军司令长官寺内寿一大将的“墨宝”,今天却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又一个铁证。
“这件重要物证是余戈从一位日本收藏家手中买下来的,我得知后想花钱购买,但无论出多少钱,余戈都不愿意卖。直到去年,余戈将其赠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他认为这件条幅最好的归宿地还是南京。”吴先斌说,这件文物是他收藏抗战文物中价值最高的一件。如今,它正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两个馆轮流展出,发挥其应有作用。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重要的历史记忆,记住它不是为了增加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和解以及世界和平,但目前影响力还偏弱。”吴先斌呼吁,虽然博物馆每年都会有不少日本人前来参观,但否认南京大屠杀在日本仍占主流意识,他希望日本政府用正确的历史引领青年,勿让日本年轻的一代成为对历史茫然无知的一代。
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编辑: 周娴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