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和转发。新闻说的是,中国正式封杀24类“洋垃圾”,令不少欧美国家垃圾堆积如山,民众怨声载道,官方慌了手脚。特朗普刚宣布对中国出口商品提高关税,话音未落,又转过来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取消“洋垃圾”进口禁令。
有网民在留言中说,中国终于环保意识觉醒,叫停垃圾进口,不再做世界“垃圾场”了。还有的网民说,中国点到西方国家穴位上了,终于扬眉吐气一回。面对美国政府的无理要求,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说“不”!
然而,新华经济分析师发现,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其实是个误读新闻。
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报道,去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 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决定禁止进口的“洋垃圾”有4大类共24种,分别是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8种)、未经分拣的废纸(1种)、废纺织品原料(11种)和钒渣(4种)。禁令从去年12月31日起执行。
据有关资料,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进口固体废物规模超过5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固体废物进口国。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封闭的中国新闻传播业态,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乌龙”事件:媒体报道了一项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引起强烈社会关注,但没过多久,就有官员出来澄清,说媒体有误读,并对政策规定重新作了解释。
新华经济分析师发现,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也是个误读新闻。
对这一事件的澄清报道解释说,我们常说的“洋垃圾”,真正的名称是“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由于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大量进口全新原材料成本高昂,如果全部依靠砍树和开采矿产,我们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因此我国允许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经回收加工后重新作为原材料使用,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报道援引国家环保部文件和官员的话说,我国打击的是以进口“可回收固体垃圾”为名,夹杂“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的违法行为,这是一项规范固体废物进口的措施,而非真的要叫停垃圾进口。收紧固体废物进口关口的同时,不能把正规企业和不法分子一起打死,更不能简单的把这些政策调整理解成为对“垃圾进口说不”。“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可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停止,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监管也越来越严。
读完上文,不少读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按照这个说法,所谓的“洋垃圾”还真是禁不得。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生产的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这些产品用过后变成垃圾被收集起来又运回中国,对其中的有色金属、玻璃、塑料和部分完好的零部件回收利用,加工制造成新的同类商品,并再次出口到国外。回收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是,如果真的把这些所谓的“洋垃圾”拒之于国门之外,那就得从采矿、冶炼开始做起,自己生产原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会远远超过进口固体废物回收利用。
只要是制造业,就一定会有环境污染,这决不是为污染企业开脱罪责。就拿现在政府大力扶持鼓励的电动汽车为例,相比传统的燃油汽车,以电池作动力的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确实不会排放令人讨厌的尾气,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但是,电动汽车就真的是不会污染环境的环保绿色产品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不说别的,光是电动汽车上用的电池就是个令人头痛的重污染产品,不但生产过程中会造成污染,报废后的有毒废液如何处置更是个大难题。不要说电动汽车,即使在环保公益广告中被吹捧为“碳排放为零,顶多帮你排排汗”的绿色环保产品的自行车,制造过程涉及钢铁、电镀、油漆、橡胶、塑料等行业,同样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调对环境污染“零容忍”,但绝不可能要求制造企业做到“零污染”。
道理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但仍有一些网民不依不饶,提出“发达国家都是出口垃圾,只有发展中国家才进口垃圾,这是中国的耻辱!”
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全世界,论环保意识、环保技术、环保水平,如果德国排第二,没哪个国家敢称第一,它是当之无愧的环保王国。德国环保做得那么好,又那么发达富裕,按理,应该只出口垃圾,不会像中国一样进口“洋垃圾”了。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德国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垃圾进口大国。
一向以理性、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是不是脑子突然短路了?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据有关资料,德国近年来兴建了大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于他们的环保设施和技术十分先进,对周边环境几乎没什么污染,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没人投诉、闹事,也没人想要搬离。
德国的垃圾处理厂每年可以处理生活垃圾1800万吨,可一年本国产生的生活垃圾才1400万吨,很多工厂出现“吃不饱”的情况,为此只能通过从别的欧盟国家进口垃圾来实现赢利。不用说,周边国家向德国出口这些“商品”,不但挣不到钱,反过来还要“倒贴”给德国。
有意思的是,德国从国外进口的都是些生活垃圾,而不像中国,进口的“洋垃圾”是用作工业生产原料的固体废物。
不问青红皂白,不搞调查研究,不作具体分析,而是简单依照“发达国家不会做,只有中国才做这样的事”的逻辑来作评判,这是环保愤青们的常用做法。同样的逻辑还被用在对待木材出口的态度上。
在网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和言论,有人对我国向日本出口一次性木筷提出尖锐批评,提出:“日本到处都是森林,却严加保护严禁砍伐,宁可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还到处呼吁国家全面禁止生产和出口一次性木筷。
事实恰恰完全相反。日本和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芬兰等世界上最发达、环保搞得最好的国家,恰好是全世界排名第几位的木材出口大国。搞林业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森林应该定期、合理轮伐,砍去部分长势迟缓的老树,在争空间、争肥水中处于弱势的幼树才能更好生长,实现林相更新,提高森林质量。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存在着严重的更新慢、森林老化的问题,为此政府一直鼓励林木砍伐和出口。由于森林里伐木机械难以行走,林木采伐机械化程度不高,而本国人又不愿意当伐木工人,为此还从东南亚国家引进了很多伐木工人。
日本出口的木材都是大木头、好木头,如果用这种大口径的优质木材生产一次性木筷实在是大材小用、暴殄天物,所以才会出现一边大量出口木材、一边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木筷的“怪事”。
从日本的做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生产的一次性木筷,用的都是残次木材,或者是木材加工中剩下来的边角料,木材来源也是人工种植的原本就是用于木材加工的商品用材林,而不是以保护生态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益林。后者是国家严格保护严禁砍伐的,而前者经林业部门批准可以有计划地轮伐。如果不让采伐,企业和农民无利可图,就不会去种树,没有树,保护森林也就无从谈起。
为此,尽管不断有人批评和呼吁,但我国政府从未出台过政策法规禁止生产和出口一次性木筷。但是有关专家提出这样的合理建议:木筷尽量重复利用;一次性木筷用完后不要一扔了之,而要加强回收利用,用于生产纸张等产品,减少垃圾,减少浪费。
今年年初,又有一篇关于砍树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报道中说,赶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2017年12月31日“大限”到来之前,湖南省洞庭湖地区采取突击行动,短时间内砍伐了数百万棵大树。
图为位于湖南沅江市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大片等待清理的欧美黑杨林(2017年11月27日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植树造林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保护环境为职责的国家环保部门却在干砍树的事,这一做法令很多人感到震惊。
读完报道,人们才得知事情原委:这里种植的树种——欧美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大,更被视为“生态杀手”, 让周边植物陷入灭顶之灾,破坏鱼类繁育场与鸟类栖息。为此,国家环保部门痛下决心,采取严厉措施,要求限期砍伐清理,以保护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湿地生态系统。
洞庭湖“砍树行动”给人们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课,更令信奉“砍树和出口木材就是破坏生态环境”这一简单武断逻辑的环保“愤青”们再次被“啪啪”打脸。关心环保、支持环保,不能光凭热情和冲动,还要了解环保、研究环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说胡话做傻事,做一个真正的环保爱好者和环保实践者。
交汇点记者 邹建丰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欢迎加入我们的“369伙伴群”,
欢迎转发 转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