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调研,他来到位于潘安湖边上的贾汪区马庄村,花30元购买了村民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总书记购买的香包到底是啥样的,交汇点记者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了探访。
在位于马庄村综合服务中心二楼的王秀英香包工作室,80岁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老人正带着几个“小年轻”缝香包,桌子上、墙上摆满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香包作品。
“总书记来到俺这边和俺握手,俺就说,总书记你好!总书记问俺‘你身体好’,然后看看香包,问‘这都是你做的’,俺说‘是的’。”
尽管内心无比激动,王秀英还是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从小喜爱针线活,一直在坚持缝制香包的“历史”。
“总书记很有兴趣,拿起一双红色绣花鞋看一看,俺告诉他这是今年做的,当作展品,舍不得卖。俺拿起一只大象给总书记看,说这大象寓意‘吉祥如意’‘天天向上’。总书记接过去翻来覆去地看,连连说‘真不错’‘很精致’。然后又拿起一个大大的挂件香包,闻一闻,问这里面是什么,俺告诉总书记,这里面是冰片。”
王秀英递上自己设计的“真棒”香包。这是一个用丝绸制作的细长小挂件,上面绣制了龙袍底部的水纹,里面放入各色中草药,分别有驱蚊、助眠、提神等效果。“这是俺小时候做针线活时候自己做的,专门用来搁针,叫作‘针棒’,挂脖子上方便。前几年觉得怪稀罕的,又开始缝,改名叫‘真棒’,里面放上中草药,卖得可好了。俺对总书记说,送您一个真棒,祝您身体棒棒!总书记怪喜欢的,问俺多少钱一个?俺实话实说,30块钱一个。没想到总书记说,我买一个,给你捧捧场。俺怎么能要钱呢!要送给总书记,但是总书记不管怎么说非得给钱不可,现场就掏了30块钱。”
王秀英说,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是手工缝制,又富有古彭汉风,她的香包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徐州一些大学出国学术交流的时候,也会带上他们的产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友人,把品牌打到了国外。现在王秀英带着村里200多人一起做香包,加上村里电商销售平台的扶持,一年能卖600万元。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来加入了香包制作的队伍,做得好的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习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王秀英充满信心:“我今年80岁了,一年收入20多万。我还得干,要大干,把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带着村民致富,为社会作点贡献。”
文字:交汇点记者 郁芬 顾敏 王拓 王岩 任松筠
视频:交汇点记者 袁宇韬 实习生 张耀文
编辑: 金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