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这是一条缓缓流淌了2500年的历史之河,这是一条承载交通运输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黄金水道”,这也是一条富含文化特质的大宝库、文化创新转化发展的大走廊。
12月4日至8日,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主题的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文化传承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包括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等在内的国内20多家新闻媒体赴淮安、扬州、无锡和苏州,沿着这条河的历史脉络,记录它的前世今生。
淮安:流光溢彩,那真是一条让人“见世面”的繁华之河
“小时候就是从这个码头下船来到淮安的,那真是一条让人‘见世面’的繁华之河”,大小船只、舵手纤夫、人声鼎沸,运河的夜晚灯火通明,这一切,让如今已经68岁的高虎仍然记忆犹新。
2003年,退休之后的高虎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开始了电视制作,屡有作品在省市电视台播出,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他对大运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说起来,高虎的家乡在扬州高邮,也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10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他跟着母亲来到大运河高邮段乘船出远门,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航行,来到了灯火璀璨的里运河淮阴轮船码头,也就是如今他脚下的现代里运河游船码头。
虽然已是初冬的夜晚,寒气逼人,但是两边依然人气旺盛,极富地方特色的淮剧小剧场正在运河畔火热演出,“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古老的运河夜未眠。很多历史画面虽已泛黄,但是古老而年轻的运河却让市民和游人时时刻刻感受着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据淮安市里运河办主任蒋维林介绍,里运河文化长廊分为“起、承、转、和”四大板块,包括清江浦景区、中国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四大板块计划总投资260亿元,已完成投资60亿元,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论坛、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及特色主题板块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和多功能组合的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通江淮,北上伐秦,由此拉开贯穿中国2500余年的漕运历史序幕。明清两朝,淮安作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税收征集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漕运之都。清代漕运最盛时,漕船6000多,自江南稻花飘香,至京师霜叶秋红,千帆争流不息。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老城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如今只留一片遗址,仅存的巨大柱础标注这里曾有一片壮丽的建筑。在明清两代,这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建筑掌握着帝国的命脉。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约7000万两白银,其中通过漕运征收实现达5000万两。
扬州:邗沟遗存可窥曾经繁荣,WCCO秘书处现永久落户
70岁的王玉生看上去精神矍铄,他是制作扬州雀笼技艺第七代传人,“我买了小叶紫檀木料,准备再复原一只一米高的清宫鸟笼,然后就把这些年做鸟笼的心得写成书,画上图纸,这门手艺就有了行业标准,就再也不会失传了。”
像王玉生这样的匠人,在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内还有很多。东依大运河,南望东关古街,这里集聚着当地古琴、剪纸和雕版印刷三项世界级非遗,金银细工、漆器、刺绣、玉雕等19项国家级非遗和2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堪称一座扬州非遗文化“大观园”。
缘何名为“486”,这就不得不说扬州城的文化源远流长,实与运河息息相关。时间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挖下中国运河第一锹,2015年,扬州建城2500年时夫差广场正式落成。据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介绍,古邗沟故道,起于螺狮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长约1.45公里,是扬州地区最早建成的人工水道之一,也是大运河最早期的遗迹之一。从汉代至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登高望远,虽只有短短的一段河道遗存,仍可窥见在历史深处曾经驻足这里的繁荣。
在运河遗产保护方面,扬州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7年,成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如今,用“世界语”讲好运河故事,扬州又走在了前列。去年4月,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组织(WCC0)秘书处永久落户扬州。WCCO 于2009年由扬州倡议成立,是国内唯一的致力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交流合作的国际性民间组织,现有国内外城市会员单位89个,已经举办世界运河论坛10届。
据了解,全球48个国家拥有520条运河,沿线联结着近3000座城市。WCCO主席朱民阳透露,接下来将加强世界运河古镇联盟建设,在已有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联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扬州倡议》有关建议和项目的落实,“以中国和欧美运河沿线古镇为重点,继续扩大古镇联盟规模,结合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化国内外古镇合作内容,在非遗传承推广、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无锡:运河绝版地,沿河一系列博物馆阐释近代百年辉煌
已是耄耋之年的黄仁荣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古运河,从儿时沿着运河岸边嬉戏玩耍,到如今作为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他就是一本古运河活生生的变迁史。“小时候,我们小孩儿下河玩水、捉鱼捕虾,饭点前,大人们都会在石板阶梯上洗菜淘米,薄暮时分,阵阵炊烟从各家各户的屋顶飘起,饭菜香弥漫在运河边上。”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铺就于河岸两侧。黄仁荣至今还住在大窑路的祖宅里。
时光飞逝,城市变迁,古运河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但它并未就此与无锡人的生活渐行渐远。“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整治下,虽然古运河已经不再通航,但水质又慢慢恢复了清澈。河道两岸商铺林立,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这里,乘着游船,感受运河的古韵风华。”无锡文史专家杨建民告诉记者,清名桥历史街区和城区运河故道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水道最长、面积最大、遗产最多、利用最好的大运河遗产,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大运河不仅在无锡穿城而过,而且还塑造了无锡老城的龟背形空间。虽然大运河无锡段全长只有40.8公里,但它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也是厚积无锡数千年文化的彩带。这两年,环城运河以工业遗产长廊为品牌,利用工业遗产建筑建设何振梁与奥林匹克博物馆、无锡民乐博物馆、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丝业博物馆、运河窑业博物馆、北仓门生活艺术馆、1955创意园区等一系列博物馆,充分阐释无锡近代百年辉煌的城市特色。
运河边的北仓门曾是江南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已有百年历史。当年苏、浙、皖三省的蚕丝经运河码头运到这里储藏,加工成绫罗绸缎后再通过河对岸的火车站运到上海。2005年,留学归来的郑皓华女士斥巨资修旧如故,改造成江苏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包括雕塑、美术、音乐等各种工作室纷纷进驻,可以说,现在的北仓门已经成为运河畔的一个文化地标,代表了一种时尚,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据郑皓华透露,北仓门三期项目正在筹划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形成8万平米的园区,主打运河文化创意旅游牌。
苏州:15.5公里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合着运河古韵悠悠
每到节假日,15.5公里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就是张晨和家人最爱去的地方,不管是繁花似锦还是落英缤纷,合着运河的古韵悠悠,就是张晨对于生活最美好想象的注脚。家住胥江和古运河交叉口的张晨如今是苏州大运河检测中心的一名工程师,他对于运河的感情从父辈就延续至今,“父亲告诉我小的时候常常跟小伙伴们在运河里游泳,尤其那会儿从浙江嘉兴等地过来卖西瓜、甘蔗的船只都会经过这里,他们就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不停地游。”
而到了张晨这里,虽然在运河里游泳已不现实,但是绕着运河跑圈却成了苏州城里最时尚的健身运动,“经过胥门、盘门、相门、桂花公园等,一圈走得快两三个小时,一般四个小时肯定能走完。”这条刚刚入选“江苏最美跑步线路”的环城步道2015年12月全线贯通,串起了古运河周遭错落有致的景。
大运河苏州段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约73公里,作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成功申遗的城市,苏州集千年黄金水道与古城小桥流水于一体,除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平江河5条运河故道外,盘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和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等7个点段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遗产点60项。无论是保持着古代的格局和大量明清建筑的七里山塘街,还是因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举世闻名的枫桥,都娓娓讲述着这座古城与运河的千年故事。
据了解,目前大运河沿线各区都在积极建设、改造、提升运河公园。相城区正在开展望亭运河公园景观提升项目,总投资达5000万元,突出望亭特色,体现运河文化;高新区正在启动《苏州高新区横塘-枫桥段大运河沿线的城市设计》,期望把运河沿岸街区能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运河文化能在现代城市中被提炼出来;吴中区大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大珍贵用材树种补植及培育力度,对沿线绿色廊道、重要节点区域景观进行全面提升;吴江开发区、盛泽镇运河公园项目进入后期建设提升阶段,配备沿河步道、亲水平台、游船码头、廊架、座椅和亭台等,建成后为市民提供日常休闲和健身好去处。
交汇点记者 黄欢/文 邵丹/摄
编辑: 周莉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