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院士的增选结果。今年共计有61名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来自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南京大学郭子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当选。
除了这三位以外,还有七位新增中科院院士是江苏籍贯。院士评选竞争激烈,这些江苏人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三位新当选院士,均俯首科研工作数十年
这三位来自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晋院士,均俯首科研工作数十年。
郭子建于1961年出生,曾在国外学习、工作十年,1999起任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等,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Coord Chem Rev副主编。
郭子建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从事金属及其配合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设计构筑了系列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建立和发展了相关的体内外荧光成像方法,观察到离子的迁移和富集现象;探索了金属抗肿瘤药物反应性能及活性差异,构建了新型铂类药物靶向传输体系;发展了系列基于铜配合物的人工核酸酶,研究了它们的构效关系及金属中心间的协同效应、DNA断裂能力及抗肿瘤活性间的关联等。
郭万林于1960年出生,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郭万林长期从事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飞机结构抗疲劳断裂设计方面的理论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低维材料结构力-电-磁-热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在宏观工程环境中发现了流-固界面边界运动生电、气流生电和蒸发生电效应,突破了经典双电层动电理论。建立了飞机结构三维疲劳断裂理论、攻克了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关键技术,成果被系统地用于飞机型号研制,解决了型号研制急需。
芮筱亭于1956年出生,现为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首席学科带头人,3个国际刊物编委,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及国家国防科工局7个委员会或专业组成员或副组长。
芮筱亭自1983年先后攻读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始,一直从事火箭与火炮武器系统发射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系统地解决制约现代兵器发展的射击密集度低、成本高、发射不安全三类共性难题。芮筱亭曾对媒体说:“自己一辈子也干不了别的,只会研究这个。”
值得关注的是,芮筱亭提出的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被国际同行称为“芮方法”,取得了使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告别复杂繁琐的系统总体动力学方程,以及大幅提高计算速度的国际性突破。
“芮方法”运用在国防上,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炮弹怎样才能打得更准,炮弹出炮口时的运动状态偏差会影响武器的精度。芮筱亭提出,首先研究发射,炮弹出炮口时的姿态决定了打得是否准确,炮弹出膛后依靠惯性飞行。通过研究发射系统里的运动、受力来为武器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减小炮弹在膛内的振动,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武器的偏差。而之前,为提高炮弹和火箭弹射击精度,要加一个控制系统来保障运动方向。新方法由于不需要控制系统,降低了成本,也节省了空间。
新增中科院院士名单中, 还有七位是江苏籍
除了三位来自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增中科院院士,还有七位新增中科院院士是江苏籍贯。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大多在江苏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少还有过在江苏的高校学习的经历。
这七位江苏籍新增中科院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志明(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江苏常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江苏常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江苏启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江苏江都)、浙江大学杨德仁(江苏扬州)、武汉大学徐红星(江苏连云港)。
譬如陈志明于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以后,蒋华良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两人算得上是“嫡亲”校友。
蒋华良属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新增院士,该学部还有两位江苏籍的新增院士。顾东风于198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樊嘉于198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获硕士学位。
徐红星则毕业于坐落于连云港市南郊10公里处的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是该校1988届毕业生,后考入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而杨德仁的童年、少年时代都在扬州读书,17岁离开扬州,先后赴杭州、德国、日本求学。今年的江苏发展大会,他作为嘉宾回到家乡。杨德仁回忆说,他的老家在古运河边,小时候,他印象最深的是河边低矮的棚户区,小时候他还陪母亲去古运河边洗衣服,当时古运河脏乱差,两边房子又小,交通也非常不便。而现在,改造后的古运河焕然一新,两岸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院士评选竞争激烈,江苏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无论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每两年曾选一次,2015年和今年均为评选年。每年的评选竞争都十分激烈,入围者均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但每年来自江苏高校、科研院所或者籍贯是江苏的新增两院院士,不再少数。以2015年为例,新增选的两院院士中,籍贯为江苏籍总计22人(其中南通5人、泰州4人,南京3人,镇江2人,无锡2人,盐城2人,苏州1人,常州1人,淮安1人,徐州1人),为近十年来首次超过20人,遥遥领先湖南籍贯13人,浙江籍贯11人,山东籍贯11人。
其中,江苏泰州籍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造就了“一门三院士”的奇景:这是继李德仁、李德毅之后,泰州溱潼李氏门庭走出的第三位院士。“一门三院士”让如今溱潼古镇上“院士旧居”(李氏祖宅)成为泰州知名景点。
有媒体统计分析了从1955年中科院学部成立以来和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籍贯分布,发现1955-2017年(截止2017年1月)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籍贯为江苏院士人数最多,有450人,高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随后为浙江和广东,分别为425人和177人。
两院院士作为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才,担负着引领中国科学前沿方向的重担。但是成为一名院士除了具备自身条件,还要经受层层的筛选。按照惯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逢单数年份进行院士增选工作。公示结束后,由各学部参加增选的全体院士通过通信评审、会议评审和选举,并经确认、批准和备案等程序后产生新院士。
两院院士都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获得荣誉的同时,院士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近年来,两院院士并没有让社会失望,他们正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为国家工程建设、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智囊团”。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