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苏台学子携手行、“我在江苏有个家”、基础教育教师学科研习会……11月17日,在第三届苏台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上,近百名中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就近两年苏台两地中小学交流成果做了精彩的呈现。
江苏与台湾人缘相亲,渊源深厚。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年来,江苏已成为两岸交流互动最密切、合作成果最丰硕的大陆省份之一。苏台教育交流形式日益丰富、水平不断提升,两地师生互访频繁。本届论坛以“适合的教育”为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召开。
都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如何推进适合的教育?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一起来听听两岸与会代表怎么说——
教育是回答“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的问题
“两岸文化同宗同源,说同样的话,写同样的字。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对国家意义重大,两岸教育交流有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王振宇在学术委员会上说到。王振宇认为,对于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哲学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两岸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这样的教育正是两岸教育界要深入探讨交流的地方。“台办就是为了台胞办事的,‘一国两制’的政治智慧就是抛弃分歧、求同存异。两岸交流30年,两岸同胞都是受益者。我们要大力推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逐步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创造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如大陆学校承认台湾的学业测试成绩,提高台湾学生的奖学金标准等。”
“让两岸同胞交流交往越来越频繁、走得越来越近。”王振宇最后强调,希望两岸教育领域校长教师、专家学者通过这次论坛,就“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上碰撞出思想火花,让两岸中小学早交朋友、建立互信;也希望这样的两岸交流活动,能深入到江苏以外的其他地区开展。
两岸教育要树立“中华意识”,传承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两岸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时代和历史机遇,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从基础教育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共同探讨在新的时代如何做好两岸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峰在致辞中指出。
两岸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研究如何帮助两岸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民族观,青少年不能没有中华意识。“要让两岸青少年互走互动、常走常动、快走快动,让他们认知大陆、了解大陆;认知宝岛、了解宝岛,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传承‘家国情怀’。”杨峰指出,江苏与台湾具有深厚的渊源,两岸教育家都要有这种的历史责任及使命担当。
苏台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是两岸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需要坚持办下去,办好、办大、办强。杨峰说:“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创新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交流中找到契合点,增强认同感,使论坛真正成为两岸教育家的精神家园。”
苏台基础教育发展论坛积极推动了苏台两地教育交流机制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本届论坛必将为下一阶段苏台校际、校群以及开展学校、学生、学术等方面深层次交流合作奠定基础。“我们将继续支持苏台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为苏台教育交流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杨峰指出。
适合的教育是解决当前主要矛盾的一种视角和探索
“江苏省对台教育交流经历了迎来送往的单向交流、学术交流蓬勃发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等三个阶段。”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两岸教育的几个阶段。“两地师生互访频繁,品牌交流项目不断增多, 台湾学生来苏就读规模不断扩大, 两地教育交流平台建设逐步深入,江苏与台湾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形式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成斌指出,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是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个视角、一种探索。“这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规律性要求。”
“实施适合的教育要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正确的导向和舆论,要完善教育、用人、招生考试改革等公共政策。”王成斌认为,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公平而又有质量地发展好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式和多样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据了解,论坛现已发展成为推进苏台两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深度合作,深化苏台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15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苏台两地中小学校以论坛为载体,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实现苏台两地教育交流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目前,江苏省港澳台教育交流中心正着力将论坛打造成为苏台两地中小学校群交流的重要品牌,通过学生交换学习、课程对接等方式为苏台校际互访、师资交流、学术共享开创了广阔空间。现已促成69所江苏中小学校与55所台湾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合作交流关系,合作模式从一对一交流扩展至区域对区域、校群对校群模式,并不断延伸出深受苏台两地中小学校欢迎的、有实际成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项目。
交汇点记者 王拓 实习生 王甜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