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教授善于运用膏方调补治疗慢性疾病,疗效卓越。现整理单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经验如下。
汤剂提前开路 苔净方可言补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病程较长,脾胃运化功能不足,湿浊内停,阻滞中焦,日久郁而化热,出现脾虚湿热证。《内经》云:“所谓味厚则发热”,《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现代人嗜食肥甘厚味,多湿热体质。故临床很多患者有中焦湿热证表现,如脘腹胀满,纳差,口干口苦或口粘腻,口有异味,舌苔黄腻等。单教授认为膏方以滋补之品为主,尤其是胶类药物,多滋腻碍胃,慎用于脾虚湿热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导师常先以汤药益气健脾,清化湿热,调理气机。常用药如太子参(或党参)、炒白术(或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黄芩、薏苡仁等。待湿热之邪渐祛,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后,再伺机应用膏方综合调理,缓图其本。《辨舌指南》云“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单教授认为舌苔最能反映湿邪的轻重,一般舌苔黄腻提示湿热较重,脾胃运化不足。经药物治疗后,舌苔变薄提示湿邪渐去,脾运恢复。故应用膏方调补之前重点观察患者舌苔情况,苔净方可言补。
辨证确立主方 药物多而不杂
单教授认为,膏方药物偏多,首先需明确辨证,确立主方。以主方为核心而布局,以主方为向导,辨证施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如此方能做到胸有成竹,药物多而不杂。单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机以脾胃气虚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故主方当体现益气健脾,清热活血的治则。益气健脾多选清补之品,如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云茯苓、炒苡仁等,同时配伍陈皮、佛手等理气药,补气而不滞气,常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兼有胃阴不足者,常以麦门冬汤、益胃汤加减,药如麦冬、玉竹、石斛等,慎用过于滋腻碍胃之品。气虚日久导致中阳不足者,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清热多选用黄芩、蒲公英、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等不过于苦寒之品。若湿热明显者,导师参叶天士“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临证指南医案》)”的用药原则,常以法半夏、黄芩、薏苡仁3药配伍,寓苦辛寒佐淡渗以祛湿热思想。活血化瘀用丹参、当归、莪术等,常以陈修园《时方歌括》中丹参饮为主方加减。单教授最喜用丹参,正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妇人明理论》)”,本品活血兼能补血,适用于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者。
辨证辨病结合 随症加减用药
膏方多应用于病情缓解期,重在综合调理,故在辨证确立主方的同时,可以辨病用药,并根据患者次证加减用药。一般萎缩性胃炎患者多加用蛇舌草、半枝莲等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癌作用药物。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有睡眠质量下降。导师最常用百合、夜交藤、茯神以安神。若肝阴不足,虚烦不眠者,可加用酸枣仁养血安神;气血两虚,虚劳乏力者,可加用灵芝补气安神;兼有肝气郁滞,烦躁易怒者,加用合欢皮解郁安神。如患者肺脾气虚,平素易感冒,常加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患者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虚劳明显者,加用黄芪、黄精、当归益气补血。老年患者血压偏高,常用天麻、钩藤、白蒺藜、石决明等。有冠心病者,多加用丹参、葛根、川芎、赤芍、红花、降香等活血化瘀通络药物。血糖偏高者,常加用二地汤(地骨皮、地锦草)。高脂血症,加荷叶、生山檀、白芥子、泽兰、泽泻。肝功能损伤者,加用垂盆草、五味子、叶下珠等。
补益尤重补肾 用药务求其平
《傅青主女科·妊娠》云“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先天之肾有赖于后天脾胃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亏虚日久,气血生化乏源,肾脏失养,易导致肾气肾精亏虚,正所谓“虚邪之至,害归少阴,五脏所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多老年患者,生理上多有肾气肾精不足,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临床常见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白脱发、牙齿松动、性功能减退等肾气肾精亏虚表现,故膏方补益时多选用补肾类药物。肾阴不足者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为主方,导师认为六味地黄丸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滋阴而无碍胃之虞。二至丸出自清代汪昂《医方集解》,由女贞子、墨旱莲等份组成,为平补肝肾之阴的基础方。肾阳不足者,以二仙汤加减,常用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续断等,尽量少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张景岳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导师在补肾阳同时多加用女贞子、旱莲草的滋阴药;在补肾阴时常加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补阳药,既可使药物之间相互制约,阴阳平衡,又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
辅料应用考究 填精血不夺胃气
膏方常用辅料为胶类,主要起收膏成形作用。且胶类多血肉有形之品,萎缩性胃炎患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多服之有助于补益精血。诚如叶天士所云:“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熊烈……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多用自有益”。单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入络,气血不足,络脉失养,应用胶类血肉有情之品,可以通补络道。临床常用胶类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阿胶最为常用,其性甘、平,能补血滋阴,润肺止血,一般膏方中皆可用之,常用量250g。若患者偏于阳虚,则加用鹿角胶。偏于阴虚者,则加用龟甲胶。然胶类终有滋腻碍胃之嫌,对于脾胃运化不足者,导师常加用莲米、芡实、山药等甘平之剂以扶胃气,正如叶天士所说:“填精血务在有情,庶几不夺胃气”。
此外,单教授最常用的辅料有红枣、桂圆肉、莲子、银耳、核桃仁、蜂蜜、糖类等食品或药食同源之品,主要起矫正药物异味作用,亦有一定补益作用,用量一般250g左右。其中单教授对糖类和蜂蜜的应用尤为讲究。糖类通常有红糖、白糖、冰糖、饴糖等。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用冰糖,冰糖性平,其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作用。若患者脾胃虚寒而痰湿不明显者,或妇女血虚者,则用红糖。白糖性寒,多用于阴虚有热患者。饴糖性甘温,多用于脾胃虚寒患者。开方前详细询问病史,若患者血糖偏高,常以木糖醇代替糖类。蜂蜜性甘润,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止咳润肠之功,《本草纲目》云:“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一般患者皆可应用,便秘者可加量至400g,但痰湿体质、血糖偏高或有乳腺小叶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等尽量不用。
细料辨证为据 有虚方可选用
细料药一般多为贵重药品,以补益类为主。应用细料药应以辨证为依据,确实有虚损者方可用之。一般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西洋参,《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单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日久气阴两虚者,加用西洋参既可增强养阴清热之功效,还具有益气作用。若气虚明显者,用生晒参增强补气之力;脾肾阳虚者,可用性温之红参;肾阳亏虚,性功能减退者,可加用鹿茸、海马补肾壮阳;夜寐欠佳者,加用珍珠粉、琥珀粉重镇安神。若患者肾阳亏虚,或肺肾亏虚,久咳虚喘者,可加用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等补肾益肺,纳气平喘。
病案举隅
杨某,女,45岁,2014-08-23初诊:胃脘胀满间作10年余,嗳气反酸间作,夜寐欠佳,舌红,苔黄腻。2014-06-22查胃镜及病理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胆汁反流。辨证脾虚湿热,治当益气清化。用药:太子参10g,炒苍术10g,川厚朴6g,法半夏6g,黄芩10g,仙鹤草15g,炒苡仁15g,蛇舌草15g。经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2014-10-30膏方门诊就诊。刻下:胃脘隐胀,偶有嗳气,无反酸,无恶心呕吐,夜寐欠佳,手足麻木,舌淡,苔薄黄。有“干燥综合征”5年余,口干,眼干。另胆固醇偏高。湿热渐除,脾运恢复,病情复杂,以膏方综合调理。
药用:太子参100g,炒白术100g,法半夏60g,陈皮30g,黄芩60g,仙鹤草150g,炒苡仁150g,紫丹参150g,莪术100g,半枝莲150g,百花蛇舌草150g,醋柴胡60g,合欢皮100g,天冬150g,麦冬150g,玉竹150g,石斛150g,鬼针草150g,百合150g,夜交藤150g,茯神120g,龙齿120g,赤芍100g,川芎100g,桑枝100g,鸡血藤150g,红花30g,生地黄150g,熟地黄150g,淮山药150g,山萸肉100g,仙茅100g,仙灵脾100g,女贞子100g,旱莲草100,桑葚子200g,潼蒺藜120g,白蒺藜120g,黑料豆250g。
西洋参150g,阿胶250g,鹿角胶250g,龟板胶250g,红枣250g,桂圆肉250g,莲子250g,银耳250g,核桃仁250g,冰糖250g,蜂蜜250g。
案:患者初诊时湿热明显,故治以益气健脾,清化湿热,标本兼顾。经治疗后湿热之邪渐去,舌苔渐复正常,时值冬季,以膏方缓图其本。将此料膏方饮片分为主方,兼证加减用药,补肾药3部分,则潜方立法一目了然。主方以益气健脾,清热活血立法,用单教授自拟参夏莲草汤【12】(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法半夏6g、麦冬15g、黄芩10g、仙鹤草15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加减。太子参、炒白术、炒苡仁益气健脾,陈皮、法半夏理气和胃。黄芩、仙鹤草两药配伍,互相协调,清热力强,但不似芩、连相伍易致苦寒败胃【13】。丹参、莪术活血化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防癌抗癌,寓“既病防变”之意。单教授认为胆汁反流多与肝胃不和相关【14】,故加用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患者干燥综合症出现口眼干燥,有阴伤表现,加用天冬、麦冬、玉竹、石斛等养阴药物。现代研究表明,鬼针草有治疗干眼症作用【15】,单教授在治疗干燥综合症时常用之。患者夜寐欠佳,佐以安神药。手足麻木,加用赤芍、川芎、桑枝、鸡血藤、红花等化瘀通络之品。女子年近七七,天癸将绝,肾精本亏,故以六味地黄丸、二仙汤、二至丸加减,阴阳双补。导师对膏方的用量亦有讲究,一般主方药物多为汤剂的10倍左右,补益类药物多100-150g,少数药食同源之品如山药、薏苡仁、黑料豆等可用至250-300g,而苦寒类药物用量多以30-60g为宜。
单兆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196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师从著名脾胃病专家张泽生教授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名中医。曾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45名。
编辑: 周静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