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个名字总是藏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母亲节前夕,我们采访了三位非常特别的母亲,她们身上的强大力量令人惊叹。这种力量来自于何处?我们试图从她们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
“妈妈,母亲节快乐!”母亲节清晨,吕扬刚从睡梦中醒来,便在微信上看到儿子张双翼从美国发来的祝福。
张双翼去年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远赴耶鲁大学读本科。隔着太平洋,母子俩的交流主要通过微信,短短几行字,或者视频聊一会儿。
吕扬说,想儿子的时候,常常拿出儿子的日记本读一读。见交汇点记者有些惊讶,吕扬笑道,虽说是日记本,儿子却毫无保留地给她看,她不仅看,还要点评一番呢。原来,这对母子常常在日记本上“对话”。
吕扬拿出这本可爱的日记本
似乎嫌封面上的图案不够多,日记本的主人张双翼添了些稚拙风格的中英文、小图案。吕扬翻开日记本,让交汇点记者看扉页。哈,张双翼还写了3句话:“封面很搞笑吧!内容很好玩吧!点评很感人吧!”
小伙子原本也把日记本当宝贝锁着,有天晚上睡觉后,日记本忘在桌上,吕扬忍不住拿起来看,然后“得寸进尺”般写了几句点评。第二天,儿子没提日记本的事,但晚上又把日记本“忘”在桌上了。吕扬继续“偷看”并点评。就这样,母子俩心照不宣地开始在日记本上“对话”。
日记本的封面,俏皮可爱
儿子什么都说,比如青春期的烦恼、学习的压力,母亲及时点拨、化解。2011年9月12日,上初一的张双翼在日记里总结,这个本子已经由日记升级为他和妈妈交流的本子,“是对写作能力的锻炼,更多的是回忆吧”。
他还写道:“妈妈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妈妈就像一个手电筒,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妈妈就像排雷器,清除我前进的障碍。请多指教。”妈妈先是幽默地回应 “看了你的日记,我的压力倏一下大了”,然后继续对日记中提到的事情发表看法。
张双翼和母亲在日本游玩
吕扬对交汇点记者说,她和儿子像朋友一样友好沟通,但她和丈夫张军林在儿子的培养上,像规划师一样花了很多心思。夫妇俩最深的体会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重点培养不同的能力:婴幼儿时期,注重智力开发,培养艺术、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小学重点培养记忆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初中重点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领导力;高中重点培养对学科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钢琴、古琴、吉他,张双翼都考到一定级别。他是围棋业余五段,还学过乒乓球、篮球。在数学、物理的学科竞赛中,他夺得国际奖项。
拿到耶鲁大学的录取信后,张双翼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表露感恩之心。对母亲,他这样说:“没有妈妈的陪伴和付出,绝对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张双翼和母亲参加南外毕业舞会
因为父亲长期上夜班,大多数夜晚,陪伴张双翼的都是母亲。晚饭后,他喜欢弹奏乐器,与妈妈一起唱唱歌,再学习。他和母亲都把自己喜欢的歌推荐给对方,对方一听,也都很喜欢。吕扬给交汇点记者看手机里的歌单:“《成都》《十点半的地铁》都是我儿子推荐的,我留在手机里,常常听。”
远离父母、求学异国,刚刚成年的孩子,又是怎样思念亲人和家乡?张双翼告诉交汇点记者:“在听中文歌的时候,我想起妈妈听我弹吉他和古琴。”不久前,他跟父母说,想买个古琴,父母立即同意了。
吕扬说,过去母子俩并不刻意过什么节,反正自己总在他的身边。儿子出国后,今年三八妇女节,儿子给她发了个微信红包。母亲节一早,儿子的祝福就来到眼前,真是暖心。是啊,母亲节,心怀感恩的游子怎会忘了母亲?
【母亲节特别报道】
策划:宋金萍
文字: 徐冠英 刘霞 白雪
编辑: 刘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