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组】
7月7日,昆剧《顾炎武》剧组在江苏省演艺集团成立。这部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文广新局联合出品的新剧,已确定将作为10月中国昆剧节开幕演出。
剧组班底强大。编剧为国内著名青年编剧、两度“曹禺奖”获得者罗周。导演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曾成功执导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昆剧《司马相如》、淮剧《小镇》等。主演则有梅花奖获得者柯军、李鸿良、中生代京昆名家张大环、龚隐雷、钱振荣,优秀青年演员张争耀、杨阳、孙晶、施夏明等。
罗周说自己在编剧过程中“努力接近顾炎武伟大痛苦而孤独的灵魂”。在朝代更迭中,顾炎武以家破人亡的命运、最痛苦的情感承受了时代创伤,行走在中华文明的脉搏上,离开江南,走向山西,走向更广袤世界,把淹没在废墟中的中华文明一一拾起,拯救了一大批文化瑰宝,“我发自内心向他致敬”。
导演卢昂刚刚在南京看过江苏新创昆曲《梧桐雨》、《醉心花》,在建组会上向江苏昆曲人致敬。“我导了70多部作品,涉及很多剧种。昆曲始终是我私心中特别喜欢的剧种,因为它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我不敢轻易触碰。自1995年排过昆剧《司马相如》后,《顾炎武》是接导的第二部昆剧。希望和江苏一起,好好做一台昆剧”。建组之前,卢昂已写就1.2万字的导演阐述(摘要见后)。卢昂表示,首先,要排一个正宗的精湛的昆剧。第二,要把顾炎武这一代宗师、一代大儒塑造好。第三,把这部戏打造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作品。
昆山文广局副局长王清表示,昆山有两张金名片:昆曲和顾炎武,这部剧是两张名片的合一,为此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强大团队,这也是昆山当代昆剧院继《梧桐雨》之后第二部原创大剧。
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郑泽云说,运用全新的机制打造艺术精品,是演艺集团和昆山市近几年来卓有成效的探索。既使昆曲故乡昆山有了自己的昆剧团,也推动了省昆的剧目建设。我们要全力以赴把《顾炎武》打造成精品,推出更多的经典,在江苏文化建设和中国戏曲事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主创名单】
编剧:罗周
导演:卢昂
唱腔:周雪华
音乐:孙建安
舞美设计:史君亮
《顾炎武》(首演版)演员表
(以出场顺序)
顾炎武(末、外)——柯 军
傅 山( 付 )——李鸿良
潘 耒(巾 生)——张争耀
王 氏(老 旦)——张大环
贞 姑(正 旦)——龚隐雷
刘泽浩(武 生)——杨 阳
李 万( 丑 )——李鸿良
吴 炎( 净 )——孙 晶
潘柽章(冠 生)——钱振荣
玄 烨(小冠生)——施夏明
王猷定——黄世忠
毛先舒——王 盛
王元倬——曹志威
张彦之——陈 超
顾梦麟——黄朱雨
陆丽京——田 阳
杨子常——王 震
归玄恭——房 鹏
清兵若干
《顾炎武》(昆昆青年版)演员表
顾炎武(末、外)——杨 阳(前)、黄世忠(后)
傅 山( 付 )——曹志威
潘 耒(巾 生)——王 盛
王 氏(老 旦)——张静芝
贞 姑(正 旦)——邹美玲,林雨佳
刘泽浩(武 生)——田 阳
李 万( 丑 )——房 鹏
吴 炎( 净 )——曹志威
潘柽章(付 末)——陈 超
玄 烨(小冠生)——黄朱雨
清兵
【导演阐述】
文明碎片的救护者 文化华章的续写人
——昆剧《顾炎武》导演阐述 (摘)
一、关于作品的思想与价值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义象、河槽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均有研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
顾炎武所处时代,正是明亡清兴的动荡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历史变更,他不惜余力地反清复明、拼死抗争,以至于兄弟战死疆场,母亲绝食而亡,文友慷慨就义……所以他一生坚守“遗民”身份,始终不肯仕清,保持了一个臣民最大的忠诚与气节。特别是在清朝初期,大清铁骑疯狂屠杀和摧毁传统文化及爱国文人,比如剧中令人发指的“明史案”(康熙二年震惊世人的明史案前后牵连千余人,所有被羁押犯人在杭州虎林军营集中审判,被杀者七十余,是清廷对晚明“眷恋前朝”知识分子极其残酷的屠杀和灭绝。)他的这种忠诚、正义、凛然与抗争,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当然,作为一代宗学大师,顾炎武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明朝的忠诚与大义。而是面对被残酷战争和朝代更替所整体性毁灭,几近消亡的中华文明的破碎与危机,他依凭自己瘦弱身躯,只身孤影,跨马远行,历尽艰辛,求道四海,真真是“行踏幽燕、叩过京畿、盘桓青齐”,“考证典籍两万卷,手录数十帙……以复兴经史、继存绝学。”
这是一个浩大的文明补遗和传承的工程,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朝代更替、战乱纷飞的动荡时期,生命的劫难、路途的艰辛、记录的浩瀚、考证的艰难……顾炎武无时无刻不承受着离家的孤寂、“遗民”的苦难、身心的疲惫、不断地别离,而义无反顾地“正人心、拨乱世、续文脉、保天下”,也就是义无反顾地“救护中华文明残存的碎片,续写中国文化华彩的篇章。”
于是,顾炎武在自己后半生救护中华文明碎片的过程中,逐步从“忠君爱国”升华到了“忠于天下”的大情怀、大悲悯、大责任、大使命。正如其在《日知录》及剧中所提出所谓“亡国”与“亡天下”之差异的旷世哲思,并为人类留下了诸如:《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浩浩伟著。
顾炎武 小官人(康熙)牵心者,亡国;老夫忧怀者,亡天下!
康 熙 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顾炎武 改朝易姓、以清代明,谓之亡国;仁义沦丧,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顺治之初,清兵凶暴、涂炭众生,虎丘塔弃骸堆满、寒山寺碧血染红,是天下将亡……
正是由于这一境界的升华和认知,终究使顾炎武以中华文明之传承与光大的情怀和使命超越了“遗民”的苦痛。于是,他在诀别了母亲、文友、妻子之后,最后诀别了身边唯一相伴的学生,极力劝说弟子潘耒进京赴试、续活文脉、经国济世、播撒文明。
这似乎是一场不见刀光与血腥的博弈和战争——大清的铁骑虽然摧枯拉朽般地灭绝了大明王朝,而最终以康熙、乾隆为代表的大清政权却臣服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是文化的力量,是文明的胜利。之所以如此“乾坤倒转”?就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拥有一批批、一代代象顾炎武这样义无反顾、舍身取义的文化志士。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救护、牺牲、殉难,从而保全了中华文脉的康健与永恒,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终究没有失去自己宝贵的民族品性的根本原因。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一声振聋发聩的文化宣言,唤醒了多少文化志士坚守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我们今天在顾炎武当年出生地——苏州昆山做这样一出昆剧《顾炎武》,既是对他人格、情怀最诚挚的敬意,更是为了唤醒当代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律。
二、故事简介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顾炎武有心还乡,启程时却因年老体弱,摔下马背!临终的昏迷中,他回忆平生:南明灭亡时他面对绝食殉国的嗣母,发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复明”身陷文字狱,却因《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轻生;虽然自己坚持要做明朝遗民,却将唯一的弟子送进清朝“博学鸿儒科”的考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顾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读生命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三、样式追求与艺术特色
昆剧《顾炎武》是一出诗意、隽永、雅致、浪漫,具有强烈中国文化气派、博大人文情怀,充满苦痛、挣扎、反省与哲思的抒情历史昆剧。
说她“诗意、隽永、雅致、浪漫”,是源于昆剧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雅致隽永、诗情画意本体特色,这种高超、精美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境界是其他艺术所难以通达的。我希望我们这个剧能够将此做到极致,从文本基础开始,到整体的二度呈现,包括表演、音乐、唱腔、舞美、造型、灯光、道具……舞台上的一切都追求精湛、典雅。极其洗练的舞台,一招一式、一动一站、一字一腔、一光一色,无不透出精美与精妙。
说她“具有强烈中国文化气派、博大人文情怀”,是由于这个戏通篇都是在表现顾炎武这样一位“清学始祖”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守、反省与守护,他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人博大的情怀与责任担当,因此突显这个戏的人文气质,进而彰显全剧的中国文化气派,并将此做到极致,是我们整体创作团队的重要任务。
说她为“抒情历史昆剧”可能有些令人费解,毕竟这个戏通篇充满着顾炎武“苦痛、挣扎、反省与哲思”的凝重,这里的“抒情”是指《顾》剧表现样式的诗化处理,具有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瑰丽与浪漫,或者说是中国古典艺术所特有的诗意浪漫之灵动、魔幻、多彩并赋予象征。
由此,在这个戏中我们不会一味单纯强调简约、雅致的古朴之风,而是将古典与现代有机融合,创造这个戏独有的表现样式与艺术特色。
诚然,全剧整体演出样式追求“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舞台整体空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区(大幕线至后场九米深处)主要运用竹帘、木框架结构极其洗练、简约地营造每场戏的环境效果,如:山西曲沃的庭院、书房;昆山千灯的顾家内外、杭州虎林军营的森严牢狱等封闭的“书斋”世界。而每到一些关节之处,特别是顾炎武内心世界的灵动时刻,好似“意识流”般会瞬间穿越这封闭的“书斋”世界,达到一种“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舞台的后景会突然出现一片广阔、深远的一个天地和世界。具体场面构想如下:
1、一场《思归》临终前之“遥望家乡”
2、二场《诀母》之“屠城惨象”
3、三场《惊碑》之“残碑悲泣”
4、四场《对狱》之“誓死声援”
5、五场《荐试》亡妻家书之“临终叮咛”
6、六场《问陵》梦幻明孝陵之“云中问陵”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封闭与开放的呼应,是古典古朴之风与现代舞台技术的创造性结合。我希望两者既“不露痕迹”又“豁然开朗”,丝丝入扣、里应外合地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创造《顾》剧独有表现样式与艺术特色。
四、重点场面构想
1、一场《思归》临终前之“遥望家乡”:
新年零稀的炮竹和着飘落的残雪笼罩着山西曲沃的庭院,苍凉而孤寂。古朴、
悠远的大曲笛如泣如诉,静场,空荡荡的静场,渺无人烟,残雪飘零。良久,一头花发的顾炎武伴着飞雪和笛声拄拐颤颤而上,遥望昆山,满是乡愁。
由于思乡心切,炎武不顾好友傅山及弟子潘耒劝说执意跨马远行,三次不得而气急,后奋力蹬踏跃上,马惊,炎武不幸坠地(此段充分展示昆曲武行虚拟动作之精美)。众人疾呼,炎武昏厥中冥冥听到空旷天际里传来高低不同的呼唤声:先生、亭林、宁人、绛儿……舞台后景,透过封闭的院墙豁然出现一道秀美、宽阔的昆山景色,煞是好看!好似灵光乍现一般的耀眼、短暂。这是顾炎武生命垂危的意识流动,脑海中浮现的家乡情景,那是生伊养伊的地方,也就是生命的源点。人类生命的终端总是身不由己地皈依到生命开启的源头,那一刻的记忆总是最深刻、最明晰、最温暖、最亲切的。
随着顾炎武一声“母亲——”的轻唤,这道烟花般瑰丽的昆山景色渐渐淡出,化成一片沉沉的黑暗……
这种具有某种“魔幻般意识流闪现”的笔触与处理将贯穿全剧。
2、二场《诀母》之“屠城惨象”:
顾炎武含泪向母亲、妻子痛诉清军苏州屠城,百姓罹难,十不存一的血腥与残暴,以及自己四弟顾瓒、五弟顾绳战死沙场的悲惨与忠勇。
豁然,封闭、清雅的顾宅突然“力透纸背”般地浮现出远处苏州屠城的血腥,以及苏州军兵拼死抗争的激战场面。舞台运用灯光、投影、音乐、锣鼓、场面、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强烈地彰显与冲击,让观众瞬间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与恐怖。
这同样是顾炎武脑海中浮现的意识流画面,我们需要通过综合艺术手段将其凸显出现,直观地传递给观众。
3、三场《惊碑》之“残碑悲泣”:
苏州城外(焦山)一场残酷的血战,顾炎武终因寡不敌众,中箭倒地。战争
迷雾散去,炎武慢慢苏醒过来,看到焦山满地的断碑、碎石,不禁深深痛惜中华
文脉惨遭洗劫、摧毁,禁不住痛心疾首,热泪纵横。
此刻空荡荡的舞台,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满地的断碑、碎石,飞舞的
拓片、汉文席裹着顾炎武,使他无法站立,无法逃遁,只得一次次跌倒,一回回爬起。这肆虐的文明碎片像一只只飞舞的箭雨射向炎武的身躯,穿透他的肌体,尖刺他的心灵(本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加以艺术化的表达)。也许,这是上苍的召唤,这是与生的使命。此刻,满体鳞伤,身心俱裂的顾炎武用尽生命最大的力量奋力护卫着这些破碎的文明碎片……
4、四场《对狱》之“誓死声援”:
残酷的“明史案”使顾炎武对清廷对传统文化及爱国文人的涂炭深恶痛绝,充满激愤。对于其外甥徐元文的救护不以为然,决定与潘柽章、吴炎等文友一起赴死,以示抗争。为了挽救文明碎片,为了续写中华文脉,为了完成《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潘、吴拜求炎武,一定坚定活下去!
这时,舞台封闭的监狱木栅之后,豁然出现一批批江南学子:南昌王猷定、浙江毛先舒、江宁王元倬、华亭张彦之、太仓顾梦麟、钱塘陆丽京、常熟杨子常、昆山归玄恭……他们是心怀天下、视文如命的真文人、义志士。他们真真是可以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光大而赴汤滔火、万死不辞,中华文明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屈的文化志士而万劫不倒、始终屹立,真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我们需要动用音乐、锣鼓、场面、灯光等手段进行一个“集体跪求,誓死声援”的悲壮场面,撼天动地,尽显中华文人的豪情与壮怀。
5、五场《荐试》亡妻家书之“临终叮咛”:
朝廷新开“博学鸿儒科”,对于广大勤奋读书的青年才俊具有强大魔力吸引。
谁不想学业有成、报效国家?弟子潘耒原本打算进京赴试,但想到兄长的屈死,
师傅的独寂与身体决定放弃。
这时,舞台上凄凉的山寺书斋,顾炎武持家书及潘耒上路的行囊而来。古磬
悠悠,家书飘落。潘耒拾起书信,惊讶发现师母贞姑已经逝去。如泣的音乐飘然而起,后景光启,透过古寺墙体,亡妻贞姑款款走来,手中亦或拿着当年炎武临别赠送的信物,微笑着遥望远方的丈夫,温存地叮咛、嘱咐,没有抱怨,没有悲戚,只有思念,深深的思念……
6、六场《问陵》梦幻明孝陵之“云中问陵”:
年迈的顾炎武只身来到明孝陵,与轻吟《红阁诏》的美少年(康熙)不期而遇。少年听闻老者是顾炎武先生,深深敬仰,于是与顾炎武一起拜谒明孝陵,两人在整个拜谒过程中进行了深切的思想交锋与文化对话。面对朝廷的更替变迁,身为“遗民”的顾炎武饱含半生的苦难和屈辱,向少年康熙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世纪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随即,历数清朝初期清廷对于中华文明的洗劫和毁灭,有力地回击了少年康熙的“三问”,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旷世警言,深深震撼了少年康熙。
本场戏是顾炎武生命垂危之际的神游(意识流)——与康熙皇帝的神交,也是全剧极富思想交锋的神来之笔。它既是明孝陵又不全是明孝陵,是顾炎武梦里的明孝陵。因此,迷离、梦幻、灵动、飘逸是本场戏的主体基调。
整个舞台是雾气迷蒙、云海波澜的明孝陵,隐约浮现出石马、石人、石柱、石桥、坊门、享殿、阴阳门、升仙桥、太祖陵、正明楼的局部,飘飘渺渺,若即若离。顾炎武与美少年就在这云海雾嶂中空灵对话,似梦似幻,似有似无。流动的中性框架和云台,以及富于变化的多媒体投影幻化出穿行明孝陵的变化与情境,更映像人物内心复杂、变迁的心理过程。
伴随着顾炎武那一段振聋发聩的世纪叩问,整个弧形天幕隐隐滚动着辽阔的云海,似天穹、掠五岳,有时阴霾沉沉,有时血雨腥风,有时朗朗无痕,有时云霭峥峥……没有明晰的形象,有的是俯仰天地的辽阔与宏达,浩瀚如天际,巍巍如昆仑。
这是全剧核心思想绽放的时刻,充满了血泪和光芒。时至今日,依然铿锵有力,振聋发聩。顾炎武一生苦难、别离、忍辱、负重都是为了面对朝廷更替的乱世,面对野蛮涂炭文明的肆掠,他凭一己之力孤独前行,一往无前:正人心、拨乱世、续文脉、保天下……这是顾炎武人性最为灿烂的坚守与光芒,也是我们这个戏创作的关节所在,我们要强悍、明晰、有力、憾人地加以艺术化的表达。
邀您共赏京昆越锡!
各种看戏福利发放!
微信群已满,请加QQ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昆虫记戏迷QQ群
群号:37550010
编辑: 蔡姝雯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