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内,杨阳、钱伟、徐思佳、孙晶等省昆第四代青年演员正在排练《319回首紫禁城》。2011年,该剧由杨阳与江苏省昆剧院的编剧袁伟共同创作,随后在2012年上演于南京江南剧院,2014年在朱鹮国际艺术节和北京首届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进行演出,广受好评。
据悉,从初演到现在,《319回首紫禁城》每演一次就会产生新的改动。杨阳说,这一次的演出差不多已经是“6.0版”。11月2日这场排练,年轻的演员用充满活力的思维,不断地商量、探讨唱腔、手势、身段等每一个细节以求尽善尽美,又把整场戏重新整合了一遍。第二届紫金京昆群英会首次设立“实验”版块,《319回首紫禁城》便是这一版块的剧目之一,十日之后,将在江南剧院再次上演。
本场排练小花絮先睹为快:
为什么一遍遍修订?面对记者的疑惑,在场排练的4位演员显得从容而自信。钱伟解释道,戏本身是成熟的,演员也是成熟的,即使在演出的舞台上还会有变动,也可以随机应变地做调整和改动。“《319回首紫金城》真正回归了‘实验’二字,把排戏时的推敲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扎实的基本功就好比一个个‘零件’,我们会彼此合作,合理地运用最基础的零件做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从内容上来说,《319回首紫禁城》讲述了一个传统的“皇权”故事。甲申年农历3月19日是明朝崇祯帝朱由检生前最后一天,这位末代君王在妻子自尽后亲手断送女儿性命,极富国破家亡的悲剧意味。不过,作为一场实验昆剧,《319回首紫禁城》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传统的昆曲人物讲究使用丰富的服装式样和色彩装饰,但是参与这场演出的所有演员都不化妆,也不穿传统戏服。不仅如此,除扮演崇祯帝的杨阳外,其他演员还将在剧中一人扮演数个身份、性格、立场截然不同的人物,展现瞬间切换舞台角色的深厚功力。
作为该戏的主创和主演,杨阳认为,《319回首紫禁城》是一出“排练间里的昆剧”,演员虽然身在舞台,展示的却是排练时昆剧最本真的模样。“昆剧演员在幕后排戏时,没有妆容来掩饰表情,没有戏服来遮盖身段,一招一式讲究的都是‘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才是真实的演员状态。”他补充说,以前传字辈的老先生在上海演戏,一个人往往要演多个角色,演员的多面性不仅是昆剧得以延续的关键,也增进了搭档演员之间的契合度。
在剧中一人分饰皇后、公主两个角色的徐思佳表示,戏服和妆容的缺失虽然使昆曲所蕴含的传统美感有所减弱,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具纯粹性,因为演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台词和肢体动作来展现所饰人物的性格。“当没有头面、美妆、华服和声光电,司空见惯的标识和营造气氛的舞美都不复存在,如何演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皇后,再立刻切换到天真烂漫的小公主?靠的还是唱念做打的功夫,用声音、手势和步法去做转换。比如,皇后的声音宽厚,公主的声音细糯柔软,皇后的脚步更大,公主的小碎步更多,这就是如何用演花旦的基本功去改变一个人物的塑造。”
谈及创作的缘起,杨阳说起了自己和老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的一段故事。有一次,在上海演出的间隙,他对老师说,想创作一出戏,关于崇祯的,“这么个皇帝,那么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到头来为什么死那么惨,我就想不明白,他是怎样一个人?此外,我看了本《明朝那些事儿》,内心有很多感触。”柯军表示,传统戏曲演员往往从老师那里传承剧目,很少参与剧本的创作和打磨。他鼓励杨阳进行创作。于是,杨阳和他的小伙伴“攒”出了自己原创的《319回首紫禁城》,这在全国昆团都少见。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则说,《319回首紫禁城》的成型将会是一个过程,希望大家记住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技艺和创新的精神。 (本报记者 吴雨阳)
“苏演票务”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购票专页:http://www.jssypw.com/ticket/1322
邀您共赏京昆越锡!
各种看戏福利发放!
微信群已满,请加QQ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昆虫记戏迷QQ群
群号:37550010
编辑: 高利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