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前往美国留学的30名幼童在陈兰彬和容闳的率领下,自上海启程,三个月后抵达旧金山,从此拉开了近代国人与国际社会频繁接触的序幕。1881年,原计划15年的留学计划仅推行9年便夭折,除少数几人大学毕业,绝大部分留学幼童不得不放弃学业归国。即便这样,这些幼童仍旧像一粒粒倔强的种子,在那个陈腐的土壤里焕发出希望的嫩绿。这批幼童中后来诞生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9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今天,人们每每言及晚清幼童留学一事,必提及容闳。如果没有容闳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规模化的海外留学还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成行。作为一本全景记录容闳生平的乡土书籍,《先行者容闳》以图文方式全面梳理了容闳奔波而又忙碌的一生。
容闳出于生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1847年1月,容闳随布朗夫妇前往美国求学,两年后考入耶鲁大学。作为先行者,容闳所面临的困难后人无法想象,“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1854年,容闳完成学业,成为耶鲁大学的中国第一位毕业生。也是这年,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先进优势的容闳毅然决定回国,并立下志向,“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容闳家庭条件并不好,留洋“镀金”归来,他原本有很多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他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这些工作体面,收入不菲。后来还从事过茶叶贩卖工作,但终因放不下曾经立志的“大事业”,于是转身投入到“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之中。
在推动幼童留学之前,容闳其实还干成了另一件少人提及的大事,即受曾国藩委托,从国外采购100多台机器,为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精通英语的容闳就像是与西方沟通的一座桥梁,他太平洋两岸的朋友圈不乏重量级人物。中国这边有李鸿章、曾国藩、洪秀全、孙中山、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美国那边则是曾两任美国总统的尤利西期斯·格兰特将军,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等。
虽然晚清洋务派致力于改变中国现状,但在推动幼童留学一事上,容闳还是经历了长时间且大量难以预料的曲折。1868年,容闳就向清政府提出了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但辗转四年后,才实现首批幼童赴美。
就是这首批30名幼童,其选拔过程也远比容闳想象中困难得多。与当年容闳自告奋勇,主动报名与布朗夫妇一起赴美学习截然不同,首批幼童的选拔极不顺利,晚清社会对西方国家的鄙夷文化根深蒂固,各种谣传更是不绝于耳。加之留学时间长达15年,有着团圆传统的国人对幼童留学一事极为抵触。为尽早成行,最后容闳不得不回到老家,动员乡亲。虽然后来120名幼童陆续赴美,但没有一个来自八旗子弟的家庭。这从侧面也折射出,深受权力护佑的晚清上层社会,对选拔幼童赴美留学一事根本就不屑一顾。
不比较就不知道差距。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曾派人海外留学,早不了晚清几年,其推动者同样是当年带容闳赴美的布朗夫妇。日本自1863年起就陆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1870年颁发了《海外留学规则》,实现了留学的法制化、常态化——日本海外留学“1886年92人,1871年170人,1873年373人,到中国撤回留美幼童时,日本留学生已经达到4800多人,其中还有20多名女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一部分还是政府官员,这对推动社会变革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告别幼童留学事业的容闳后来仍旧在太平洋两岸频繁奔波,期望以一已之力,为国家兴旺做出更多贡献。虽然无法知晓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容闳而对当时的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但可以肯定,正是他不辞辛劳的奔波,点燃了许多人对国际社会的求知欲。
1912年4月12日,容闳逝于美国。有美国人评价容闳:“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爱国,有的人习惯慷慨激昂的言说,而容闳则是凭借数十年的身体力行。 禾 刀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