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春节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在江苏各地,除了守岁、祭祖、拜年之外,各个城市的年俗也有不同,有的年俗很好玩,甚至还有点雷人,今天大年初一,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江苏年俗的“冷知识”。
“如今,我们把公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春节’。其实,在1911年之前,现在农历春节的正式名字是‘元旦’!”民俗研究者许文荣告诉记者。
许文荣说,从汉武帝开始,将夏历(农历)正月第一天定为岁首。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说,早在宋代,中国古人就已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视为新年第一天。“元”是开始的意思,“旦”的意思为早晨。王安石写宋代过年,把新年第一天称为“元日”。
“‘元旦’不再指‘春节’是1911年做出的决定,和南京密切相关。”许文荣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各省代表汇聚南京开会,决定正式采用公历,将公历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而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一直沿用至今。
过年的民俗叫做“年俗”。专家考证,早在周代,年俗就已经出现,当时主要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各种活动。后来,年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繁多,包含着吉祥喜庆的寓意,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年俗也各有不同。
以南京来说,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饮屠苏酒、拜年等民俗和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但南京也有不少较为独特的年俗。
南京著名文化学者薛冰介绍,南京人过年,更喜欢贴春联,贴门神的人家相对较少。春联起源于五代,但大规模推广开来却始于明代南京,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多次下旨大力普及春联。“春联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却体现着自己家的文化素养和书法水平。每年春节,家家户户换上了新春联,一路走过去,就好像欣赏春联竞赛,又好似参观书法展览。”除了春联,南京人家还要在后门上贴张钟馗像,因为人们相信钟馗捉鬼,能阻挡恶鬼进家门。
除夕晚上,南京人家祭祖,要张挂祖宗画像,“画像平时都放在老宅的祖宗阁内,除夕取出,要挂半个月,元宵节后才收起放回。”薛冰说,祭祖时还要供半生半熟的年饭。南京人的年夜饭并不复杂,冷盘比较多,便于家人喝酒,但中间总会放一个火锅,大家围炉畅谈。各家年夜饭的菜肴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有鲢鱼和什锦菜。
烧鲢鱼这道菜,虽然出现在饭桌上,但人们是不会动筷子的,要放上好几天,一直到年后,取“连年有余(鱼)”的含义。什锦菜则是用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菇、木耳、冬笋、白芹、豆芽、酱油干、百叶、面筋等各种素材、豆制品炒成(《金陵岁时记》)。
薛冰介绍,大年三十晚上,讲究的南京人家用封条把大门封起来,这叫“封财门”,象征家里的“财”不会往外走,水井同时也要封起来。初一早晨,放完鞭炮之后,才揭开封条,把门打开,这叫“开门炮仗”,当然也别忘了撕去井上的封条。初一这天,南京人家是不动火的,为的是让操劳了一年的家庭主妇能够休息下。
从《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中华全国风俗志·南京采风记》等旧日记载南京民俗的书籍中,也能还原不少已经消失的南京年俗。除夕晚上,南京人家中要四处点灯,满屋通明,叫做“照耗神”;一些人家要给老鼠“嫁女儿”,在家中各个角落洒满瓜果、米团等食物,让老鼠把女儿嫁走,来年能减少鼠患。除夕晚上,孩子们要在床头祭拜“床公床母”神,据说这样能够安眠,来年常常睡个好觉。
除夕守岁时,瓜皮果屑等各种垃圾扔在地上,就扫到墙角,而不清扫出去,连茶水都不得乱倒,而要倒在盆内。人们认为这么做能“聚财”,一直到正月初四才搞卫生。
大年三十,南京人家要点一对红烛,即“守岁烛”,据说西晋南京就有这个风俗。守岁时,人们要吃用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煮的汤或者粥,这叫做“洪福齐天”。
初一拜年,家里来了客人,南京人捧出果盒,用糖茶、松子茶、欢喜团、元宝蛋、马蹄糕、福寿酥糕、鸡骨断(寸金糖)等待客。果盒非常精致,要用山楂糕镂刻成囍、福、寿等吉祥的字样,摆在最上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江苏其他地区也有很多独特的年俗。徐州人过年喜欢贴门神,除了常见的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还将远古的蚩尤作为门神。徐州人过年,还喜欢用红纸剪成很多大小斗方,写上不同的字,贴在家具、用具甚至牲畜身上。红纸上画条青龙贴在水缸上,画只白虎贴在面缸上。牛耳朵上要贴个“寿”字,驴耳朵上则要贴个“鬼”字。
据《江苏省志·民俗志》记载,苏南农村有除夕“画米囤”的民俗,用石灰在大门口的地上画个储存粮食的米囤,中间写一个“米”字,旁边写“上白米千百石”,另外还要画瓶子、画三支戟,寓意“平(瓶)升三级(戟)”。此俗在南通、泰州也有,略有不同,当地叫“打元宝墩子”
苏北一些农村地区吃年夜饭,必定要煮满锅,没有吃完的饭装在木桶里,上面插柏枝,夹白果,象征四季常青。锅巴要留下完整的,铲起来,形似大元宝,与没有吃完的饭合称“元宝饭”。苏州人将除夕晚上煮的饭盛放于新萝中,上面放置荸荠、年糕,放在室内,到过了年再蒸食,这叫做“万年粮”。
南通一些地区,在吃年夜饭之前有“煨百虫”的习俗,就是把家前屋后的杂草乱柴清扫在路边,然后点燃焚烧。苏北农村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门前要点起一堆火,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跨过,叫“跨囤子”,人们相信这样能消灾迎福,生活兴旺。
除夕夜,苏州人家关大门后,每扇门侧要抵一根木炭,这叫做“撑门炭”。扬州人不会忘了从火盆里取出几块乌炭,包起来留到第二天,也就是来年正月初一烧,寓意一年旺到头。就连睡觉也有讲究,苏北一些地方的人们,除夕夜睡觉时,要把鞋底朝上反着放,寓意“瘟神”不会钻进鞋子。
正月初一的各地民俗也很有趣。过去,苏南一些地方的人们,初一大早起床后,要往喜神的方向(旧时历书都有明确记载)走上几百步,叫做“兜喜神方”;镇江人初一起床后,要喝一碗枣子茶,希望新一年要坚持早起。
拜年时的规矩也很多,苏州人讲究弟弟先去哥哥家拜年。弟弟告辞,哥哥要紧跟着到弟弟家拜年;常州人初一不去亲戚家拜年,给小孩压岁钱时,还要再给一条年糕,寓意“长命百岁”。
文字:张伟
这个新春佳节期间,请大家陆续关注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文化新闻部推出的“年俗七日谭”。我们会每天推出不同的精彩推送,陪同大家一起过个有趣味、有文化的新春。明天,我们将推出第四期《一把剪刀,人人都是年味大师》,跟着剪纸大师陈耀一起动手学习剪纸,为这个春节增添喜庆年味。
策划:王慧
拍摄:张伟
后期:屠景清
字幕:余雅欣
海报设计:李宁凯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