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参评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看作一场赶考,那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可谓喜获榜眼,该馆的常设展览《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经初评和科评一路高歌猛进,以总票数第二的排名拿下了这个荣誉称号。展览通过文物、情景再现、科技互动等形式展示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以及它对近代欧美国家文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核心区,这里原本是江南贡院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可以同时容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至今仍保存着明代文物明远楼、飞虹桥以及25块记载着历代江南贡院重大事件的贡院碑刻,是夫子庙黄金地段不可多得的遗址群。
站在中国科举博物馆的门楣下,眼前是一汪平静的浅池水面,池水后面雕梁画栋的明远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而博物馆则建在地面以下的四层空间里——既没有改变原有景观风貌,又让博物馆获得了充足的展陈空间。
博物馆馆长冯家红告诉记者,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教育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南京是中国科举制度发祥地之一,明清两代江南贡院在全国科举考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而且走出人才最多、遗址保存最好。科博馆2017年1月28日(正月初一)对外开放,一年间接待观众120万人次,目前已达到160万人次,通过近万件文物、互动的参观体验和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展示金陵“天下文枢之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参观科博馆,每一步踏下去的都是文化,每一处凝聚的都是历史。参观犹如探宝,观众沿着1300米的坡道环绕而下,感触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故事,例如序厅里 “科第世家”牌坊,是明代开科状元吴伯宗家族之物。吴伯宗在明代洪武年间参加科考,乡试、会试和殿试均得第一,“连中三元”,被称为“明开科第一状元”,这在当时是光宗耀祖、无比风光的事。
在展厅中,有许多与科举、与江南贡院有关的历史细节被挖掘和呈现,比如考试的严格与艰苦。《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考举人监考之严格很多人却不知道,为防止夹带作弊,规定考生衣服必须用单层的,鞋底要薄,砚台不能太厚,笔管必须空心,烤火的木炭只能两寸长,连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考试在9天内考3场,每场都是凌晨3点开始入场,当天半夜发考卷,考生要在狭小的号舍里呆上一天半才能结束一场考试,非常艰辛。试卷收走后,考生姓名要被密封,而为了防止在试卷上作暗号串通考官,试卷要全部重新誊写一遍……
科举考试也带来了秦淮河畔的繁华,“金陵佳话”展区就再现了这一场景,明清时期在考试年份,考生约有2万人,大批考生提前来到,请专家名师辅导,猜题押题,参加各种考前培训;待到放榜时,中榜的考生又会喜气洋洋地摆庆功宴、谢师宴。展厅里用码头、街巷、店铺等复原场景,还原了夫子庙庙市合一的市井繁华。
“1300年的科举制产生近士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为传统社会的行政体系正常运转输送了人才”,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告诉记者,“科举不论门第和出身,促成了社会基层的阶级流动,如北宋官员46.1%来自寒门,明清时期1.2万余名进士中,30%上溯三代无任何功名。中国的科举也直接影响了欧美,19世纪起,英、德、美、法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建立了各自的文官考试制度,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贡献。我们很希望观众可以通过展览多角度、多层面了解科举,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传统,提升文化自信。”
据悉,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定位于“中国最高等级、最高水平、最有影响力的科举专题博物馆”,围绕打造“全国科举文化的展示中心、科举文物的保护中心及科举制度的研究中心”这一目标,全力塑造科举文化品牌,正努力成为一个影响一座城的博物馆。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