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雨花台》、越剧《丁香》、歌曲《信仰之歌》、小说《苍茫大地》……南京文艺工作者近年创作了大批雨花英烈题材的作品。如何给观众带去更多、更好的作品?如何让雨花英烈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通过这些作品代代相传?在雨花台红色文艺创作基地清明“展示周”系列活动上,来自全国的文艺名家、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据了解,电视剧《雨花台》、雨花英烈主题雕塑园、雨花英烈诗文书法碑林等已经在规划中,VR等数字技术也将运用到讲好雨花英烈故事中来。
《潜伏》《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叫好又叫座。雨花英烈的故事,也可以通过影视剧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剧《雨花台》已经在创作中,今年将开拍,力争明年登上央视。制片人何继昌介绍,为了吸引观众,这部剧将战争、谍战等元素融合,以增强可看性。“电视剧《雨花台》中任何角色身上,都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烈士经历与精神,他们并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身边人’。”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副处长范党辉建议,挖掘红色资源拍摄影视作品,可以创造新的类型。“比如《红海行动》和《湄公河大战》,导演林超贤是当年拍《古惑仔》的,用香港那江湖系列的作品的拍摄手法来表达我们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主题。我觉得雨花英烈的影视作品也要尽可能有多元化的类型。”
借助互联网和VR技术,实现“小精细”传播。
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驻会秘书长高琴说,“过去的传播方式可能比较老套,应该考虑怎么样借助互联网把我们的思路加上去。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游戏的方式,现在小朋友都那么喜欢玩游戏,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传播雨花英烈精神,这些手段都是可以借鉴的。”
近几年VR技术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在《以VR技术呈现雨花英烈事迹(样片)的制作方案》研讨会上,南京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用数字技术,尤其是VR技术把雨花英烈事迹作为重要文艺创作的突破口。通过VR,运用第一视角模式,让观众“成为”英烈,直面英烈的境遇。计划先做三组VR场景,“审讯室”“监狱”和“刑场”。
对此,南艺国际交流处处长蔡伟认为,用VR技术去呈现雨花英烈,可以让观众切身感受英烈曾经所直面的那些问题、困难、生死抉择,传播效果会非常好,“首先它是全景的,在观看中有新鲜感,同时又是虚拟的,可以展开更多空间去想象。”他提议做VR要“小精细”:“小”是指两三分钟就可以体验一次;“精”是请知名演员参与,提升传播的手段;“细”是在策划中,在故事和人物性格层面上争取做到精细。建雕塑园刻石碑,打造祭奠英烈的文化艺术陵园。雨花台烈士群雕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未来,人们将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看到更多的雕塑,这里计划建设雨花英烈雕塑园和“雨花英烈诗文”书法碑林。南京市文联计划请中国书协推荐若干名全国优秀书法家来南京采风,他们对雨花英烈精神有深刻感悟后,将雨花台牺牲的烈士诗文创作成书法作品,刻制成石碑,安放在烈士纪念碑或烈士殉难处周边。
“清明展示周”系列活动中,还举行了一批展览和展演互动,包括“信仰的光芒”雨花英烈主题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话剧《雨花台》、越剧《丁香》、情景音乐会《信仰之歌》、情景剧《热血初心雨花魂》等。 交汇点记者 贾梦雨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