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江苏,江湖河海是它的血脉,吴韵汉风是它的青春。六朝文脉的辉煌,孕育了江苏独特的文化遗存与人文气质,它们灿若星辰,闪耀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今晚,被网友誉为“满屏都是文化”的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终于迎来南京博物院专场。作为江苏人的你,是不是看得意犹未尽?
节目播出前,南博选送的三件国宝也在网上相继曝光——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以下简称“竹林七贤”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
明朝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拱门,太平天国战争中遭损毁,经过细的修复才得以展示;
明朝《坤舆万国全图》,国内现存最早,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
秦海璐、张晨光和袁弘,分别担任三件国宝的明星"国宝守护人"。
除了闪亮的国宝和明星守护人,你注意到了吗,节目中还有八个扮演“迷你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萌娃与袁弘同台亮相,一起穿越时空演绎后世文人争相效仿的“偶像天团”,演技自然又逗趣十足。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这群小演员都是来自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的学生,此次是被《国家宝藏》的主创团队选中,作为特邀演员和嘉宾,今年年初到北京的央视摄影棚参与录制这期节目的。就读于2-4年级的他们,最小的只有七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平时除了在学校班级表演节目外,并没有在电视上出镜演出的经历。
问题来了,为啥没有演出经验的他们,能被央视选中?“几年来,学校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发的校本共建课程,让孩子们最终走入了央视的视野。”交汇点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校长郭卫星,听他讲述了岱山实小结缘《国家宝藏》的过程。
与南博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六朝文脉流淌在孩子心中
“去年年底,央视主创团队到南京进行拍摄的前期调研工作时,通过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的介绍,了解到我们学校从2014年起,一直与南博在合作开发《小学生博物馆人文历史课程》,其中有一堂实践课就是《国宝上的智慧—竹林七贤模印砖画》。”郭卫星告诉交汇点记者,课程通过让孩子动手体验“拼砖画”,到博物馆实地考察、写研究报告等各种实践方式,让孩子们更立体地了解国宝文物和家乡南京的历史。当时,南博专门为课程开发了微缩版竹林七贤模印砖画学具,让孩子在课上有机会变身能工巧匠,自己动手复原砖画,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记者在岱山实小采访发现,从一年级起,岱山实小的所有学生每个月都要上一堂博物馆人文课程,授课老师是南博社会服务部特派的教育专员。只要南博开设特展或年度大展,学校都会有选择地与南博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走进养心殿——大清的家国天下、法老王的礼物、《南腔北调》戏曲展、拿破仑文物特展、走进华光礁Ⅰ号……这些特展的相关文物复制品,由南博的工作人员开发成教具学具,如可以填涂颜色的法老王金兽模版,京剧服饰脸谱,给孩子们现场动手操作。再配以实小的老师们针对展览特点设计的研究报告,让孩子带着问题到博物馆里现场找答案,图文并茂,一改传统授课“满堂灌”的教育模式。
“在家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随父母从外地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岱山片区生活,他们对江苏、对南京、对雨花的历史文明和城市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通过这种亲近文物的生活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用生活教育课程,引领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郭卫星向交汇点记者介绍,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有书卷气息的阳光少年,这一理念同样得到了《国家宝藏》主创团队的认可和肯定。
“这种鲜活的课程形式,正好与国家宝藏 ‘让文物活起来’ 的初衷不谋而合。学校所在的西善桥地区,又正好是‘竹林七贤’砖画当年出土的地方。因此,央视的几位编导主动提出要到实小看看。”
来到岱山实小后,编导们实地探访学校的流动课程展馆,了解博物馆课程的开设情况,又和实小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座谈。“回到北京后不久,央视主创团队就给校方打来电话,决定邀请实小的8名孩子加入‘竹林七贤’板块的演员阵容。首先入选的是2名座谈时表现突出的孩子,另外6名小演员也是由校方发送学生的视频资料,央视编导进行逐一挑选后确定的。”郭卫星透露,直到去年12月底,节目的细节逐一敲定后,节目组向雨花台区教育局发来邀请函,邀请校长和8个孩子,今年1月初到北京录制《国家宝藏》节目。
交汇点记者查询节目视频发现,7个小朋友在节目中手持砖画模型,分别扮演嵇康、阮籍、阮咸等迷你版的“竹林七贤”,一个小姑娘反串“荣启期”,8人共同展示砖画背后一段复杂奇妙的密码暗语。从而引出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后耿朔,耗时几年破译密码,揭开历史谜团的故事。校长郭卫星、南博教育专员高梦琛则作为特邀嘉宾,在节目中接受主持人张国立的采访,讲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如何创新人文历史课程,让六朝文脉的精华流淌在孩子心中。
“在三四天的彩排过程中,每天我们接到的脚本和台词都有变化,演员们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是主创团队和总导演于蕾,几经调整和打磨的结果。编导们对国宝的敬畏之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卫星告诉记者,亲历了后方录制,才明白《国家宝藏》成为爆款,绝不是偶然。
萌娃的央视初体验 “小演员的诞生”辛苦又自豪
到央视热门节目里演出,对这些平均年龄还不到十岁的小学生而言,当然是极为难得的经历。首秀体验如何?在摄影棚和哪些明星有过零距离接触?快来听听他们怎么评价自己的表演吧。
“从1月2日-4日,整整3天我们都在宾馆,以及央视位于河北的一处摄影棚里彩排、演练。5日中午开始正式录制,一直录到了当天晚上八点半才结束,6日我们坐火车就回南京了。在北京的几天根本没来得及出门去看看,因为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大家还在宾馆里集体赶作业呢。”
正在读四年级的王浩然,在节目中扮演“嵇康”,8个小演员中他戏份最多,和主持人张国立、明星守护人袁弘都有对手戏。这个戴着一副小眼镜的男孩,在电话里对记者坦言:“在台上面对那么多观众和国立老师,我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更多的是兴奋和开心。我们先是集体背了一首李白的古诗,然后由我回答了国立老师的几个问题,之后的台词就不多了。也没怎么NG过,大部分镜头都顺利通过了。”
不过,调皮的王浩然还偷偷向交汇点记者吐槽了一把小伙伴:“录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其中有个同学,每次导演叫他名字让他出列的时候,不知是紧张还是咋回事,他总会慢半拍才行动,导致重来了好几次。”
至于为啥会成为首批被《国家宝藏》选中的幸运儿,王浩然像个小大人似的对记者分析道:“在北京时,我听编导老师讲,因为我当时回答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时,临场回答得最有条理和逻辑,说我看起来很镇定,性格也比较开朗。”
在节目录制现场,和明星们演对手戏感觉如何?“在台上跟国立老师、袁弘哥哥合作挺开心的,因为他们都挺亲切,我一点也不害怕。看到他们一直在工作特别忙,所以大家私下不太敢去打扰他们。在后台化妆间,还看到了黄渤叔叔和周冬雨姐姐,他们是录制浙江博物馆等其他场次节目的,跟我们在不同的演播厅。”王浩然告诉记者,有了这次体验已经非常满足和自豪,没想去要签名和合影。
在节目中饰演“荣启期”的小姑娘张晗今年也10岁,和王浩然是四年级的同学。和王浩然不同,被小伙伴们昵称为“张博士”的张晗告诉记者,她这次央视之行,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当个演员太不容易了!”
“我的台词不多,主要跟同学们一起背首李白的古诗,最后朗诵一遍国宝宣誓词,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安静地站在队列里听主持人和嘉宾说话,或者在后台候场准备。原本以为很轻松,结果几天站下来,大家都直呼腿酸脚麻。”张晗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连她这样一个客串的“群众演员”都如此辛苦,可想而知其他主要演员工作强度有多高了。
录制虽然辛苦 ,孩子们的收获更丰富。“这次最开心的是能认识研究魏晋砖画的专家耿朔博士。趁着台下候场的时间,我还请教了他几个关于‘竹林七贤’的史实问题,”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张晗,因为平时善于独立思考,在学校就被老师和同学们冠以“张博士”的外号。这次小“博士”遇到学术大咖,能共同揭开“竹林七贤”砖画背后的神奇密码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晗提前剧透了答案:“耿朔博士告诉我,关于砖画的有些问题其实现在学术界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历史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继续研究。我们都有机会成为揭开真相奥秘的那个人。”
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张晗从小就是文博类节目和纪录片的忠实粉丝。这次亲临节目制作现场,小粉丝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发现现在的科普探索和综艺节目越来越接地气了。比如《国家宝藏》中,在介绍国宝的前世今生时,更多地使用情境还原、演历史短剧、影像重建等方式,构造了更加生动的场景,再配合研究者的访谈,就像身边的朋友对你讲故事聊天。央视的叔叔阿姨把历史和科学节目变得不沉闷,很有趣。”张晗年龄虽小,却是个细心的观察者,演播室声光电等视听手段的采用和配合,构建出一个让男女老少为之着迷的国宝世界,让她至今回忆起来还无比震撼。
记者手记
9期《国家宝藏》,每一件文物都光华璀璨,每一个故事都荡气回肠。“让文物活起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拆掉博物馆的围墙,敞开大门和后院,让大众亲近它们,感悟它们,从中找到我们的民族底气和基因底色,才是文物存在的真正价值。”在豆瓣网上,有网友这样评价《国家宝藏》带来的启示。
“竹林七贤砖画”除了前世的传奇,还有今生的故事。六朝文脉和南博的奇珍异宝,通过岱山实小和南博的老师们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程,一直活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
这样才是真的让文物活起来——看到孩子们对南京历史文化的骄傲自豪,才明白原来这些文物都活在我们身边,各种不同的人跟他们发生着关联,许多人用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的人生甚至他们的祖祖辈辈来守护着这些文物,研究着它们、传承着它们。
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背景介绍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1960年发现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东晋至南朝宋帝王陵一间墓室的南北两壁,各由近300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
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砖画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可靠而详实的资料,因此备受美术史界的高度重视。2002年1月,它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也是江苏唯一一件入选该名录的国宝级文物。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