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昨天我们布置了《10.5分式方程(3)》的自主学习,我看了一下大家在网上完成课前测试的情况,多数同学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这部分还有些疑问,下面我们就先来讲解一下。”在徐州市第十三中学七(20)班的教室里,这是数学老师孟慧开始上课时讲的第一句话。
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能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摸清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每一个第十三中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从前一天晚上开始,他们需要在网络上完成学前任务,借助学习平台的分析,老师上课之前就能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而调整教案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信息化教学程度相对较高,有了互联网学习平台作助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却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些“小麻烦”。
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一直都是教学上的大问题,而在十三中的课堂上,学生们目光紧紧跟随的老师,“那是因为学生们都清楚自己有哪些不懂的,主动地在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孟慧老师说。
在上课的一天晚上,学生们要在网上完成导学任务单、微课、测试题,这一系列过程完成后,学生们也会了解到自学中的薄弱环节,主动向老师提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分析,老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有针对性的教学。
“大家好,我是七(9)班的张睿恒同学,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道难题……”这是学生自主录制的一段微课视频,学校的教学资源不仅是老师提供,学生也可以制作微课,经过老师审核之后就可以放到资源库里,供其他同学学习。
“一般我会选择能提出特别的解题思路的同学录制微课,看到自己录制的微课,学生们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孟慧老师介绍说,“从微课的点击量上也能看出,看着由同学录制的视频能够增强学生相互学习的意识。”
“张睿恒会自己利用电脑,利用网络找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来,慢慢地他就摸索出了适合的学习方法。”谈到利用信息手段学习,张睿恒的妈妈认为孩子的学习探究能力比以前增强了。
老师的教学受到了挑战
“我从教已经14年了,实施信息化教学是2015开始的,明显感到这两年的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常还会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的‘挑战’”孟慧老师坦言虽然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给老师带来“甜蜜的负担”。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曾说,十三中的探索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被动式学习状态,还有对教师的“职业倦怠”。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在教师队伍中实行“复盘式评课”教学研讨,“复盘”一词来源于围棋术语,棋局对弈结束之后,对弈双方复演棋局,剖析对局时走法的优劣得失。“复盘式评课”的主要通过回顾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数学老师李想对“复盘式评课”教学方式非常认同,可以说课堂进行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由六位老师共同讨论,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作用明显。
即使是在寒暑假中,十三中的老师们也要进行集慧式网络备课,根据分工完成下一学年的教学案、导学任务单、微课、测试题等各类资源的初稿,再进行集体研讨,将个人教学风格和集体教研智慧高度融合。
2011年秋天来到十三中任教的姚倩老师表示,电子备课取代了纸质教案,集体网络教研取代单打独斗,在这种氛围中可以迅速成长起来。
孟慧老师说:“每次上课之前,我会根据学生们在网上提前预习情况,再调整教学思路,为第二天的课程进行充分地准备。”即使这样,孟慧老师偶尔也会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能课后再分析,再讲解给学生,对老师来说真得是“甜蜜负担”。
思想被困在身体里的天使
在徐州市第十三中学的校门口,每天早上金建明校长都会在这里等一名叫周佳(化名)的女孩,听到周佳对他说:“校长好。”金校长才会放心去工作。
周佳因自幼患有脑瘫,行动不便,但是她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受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她的身边常年跟着一位保姆照顾,与周围同学能够正常相处,使用电子设备对她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不久前周佳还网购了一些东西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曾经担任过周佳班主任的邓老师说,周佳是个性格开朗的孩子,能吸引好多同学围绕在她身边,学生们都是善良的,他们觉得周佳只是在行动有些缓慢,需要稍微帮助一下。
金校长坦言,其实在十三中的校园里有几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但是教育是公平的,只要他们想要来到这里上学,十三中就一定会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网络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换一种方式学习可能会更方便。
信息技术是载体,是河道;学习资源是内容,是河流;学进去讲出来是方式,是奔涌的动力。十三中师生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找寻适合个性学习的路径,激发学生自主兴趣,由被动变主动,把课堂主动还给学生。
交汇点记者 陈彤
编辑: 周娴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