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淮海基金园顶楼眺望,大龙湖、美的广场、奥体中心……一个个徐州新地标跃入眼帘,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它们在诉说着这座新城的现代与繁华。
很难想象,14年前,这里还是一张“白纸”。如今,这片繁华之地既是徐州的行政、商务中心,更是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之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主要承载区,规划总面积达52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人。
高楼拔地起,平地筑新城。
2004年,徐州新城区诞生。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856亿元,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工作生活人口约16万,城市形态基本形成,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已经基本构建起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规划大融合,管大管小管长远
十四年,徐州新城区日新月异,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规划的坚守。
早在2003年7月,徐州市规划局就委托中国建筑学会组织新城区起步区规划设计国际招标,以清华大学设计方案为主,再吸收其它方案的优点深化形成规划成果。
徐州新城区作为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徐州市行政办公中心,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以自然湖泊、河流水体为城市隔离带,国道为界划分几个不同的区,以大龙湖为核心,布置各项用地。
在搞好新城区起步区规划的基础上,新城区又先后组织编制了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修编以及给水、供电等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
新城开局,即站上“云端”,形成了“一心、一环、四带、五区、十组团”规划结构,即“以大龙湖为中心的行政办公、商务、文化区,西南生活物流区,东南文教区,东部生态居住区”的总体格局。一心:以大龙湖及周围绿地构成的生态核心。一环:由拖龙山及城市生态控制隔离带组成的新城区生态绿环。四带:楔入新城区各片区的城市公共绿地。五区:由城市绿带分离的五个片区。十组团:一片工业组团,五片居住组团,两片教育科研组团,一片商务办公组团,一片商业、居住综合服务团。
“用一流的规划理念、一流的建设标准,把新区建设成代表徐州未来水平和实力的标志性区域。”徐州新城的建设者们不忘初心,一任接着一任干,矢志将新区建设成独具代表性的新城市中心。
2016年,新城区启动“二次开发”。由徐州市规划局牵头,组织上海城市规划院开展了《徐州市新城区功能提升规划研究》,重点聚焦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产城融合等问题,提出了未来新城区的发展框架和功能提升发展策略。
截至目前,徐州新城区已建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89.5万平方米,学校55.2万平方米,安置房221万平方米。建成道路119公里,桥梁57座,公共绿地780万平方米,形成了“青山为屏、碧水为脉”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张弛有度、疏朗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徐州的新行政区、新商务区、新文化区、新生活区、新商业区和新休闲中心——十四年来,当初的规划一一得到实现。
产城大融合,求质求量求后劲
城市有产业,才有生命力。
谈起新城区的产业,永远都绕不开房地产。开发建设之初,新城区的房地产业确实“一枝独秀”。但在十多年前,新城区的决策者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吉田广场、美的商业广场,为了让一家家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尽快建成投入使用,管委会拿出更大的热情、提供全方位服务,主要领导多次实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在那个房地产爆发性增长的时期,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是,正是这种“不可思议”,彰显了新城区干部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渴望。
这种“渴望”成就了产业发展的“希望”。十四年来,新城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形成了金融商务、颐养健康、检验检测、生活物流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作为徐州打造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全面启动以来,邮储银行徐州分行、平安财险徐州支公司已正式入驻办公,江苏银行、淮海农商银行等总部项目正进行内外装饰工程。截至目前,意向入驻机构突破109家。淮海基金园落户基金类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5家。产融示范园落户境内外金融机构5家,新签约机构6家。赛伯乐双创云城入驻双创企业13家。
楼宇经济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全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已达680家,同时集聚了一批产业联盟、产业协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特色明显。生活物流园集聚医药、电器等生活物流企业11家、进口汽车经营企业10家,营业额突破60亿元。检验检测服务业初具规模,江苏省安科院徐州分院、特检院徐州分院、徐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科研院所的27个国家级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或实验室集聚发展,检验检测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占到徐州行业收入的一半以上。
去年以来,围绕建设现代产业新城,以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通过产业板块的政策引导,强化优势资源要素整合,多元化拓展招商渠道,以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大龙湖旅游度假区、颐养健康集聚区、检验检测科技园(检验检测小镇)、生活物流园、会展经济产业园“三区三园”为载体,新城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撑。签约雏菊一带一路产业基金、中固肿瘤(重离子)医院、徐州市中医院新院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个,涉及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产业领域,总投资额约103亿元。
一产退出,二产淡出,三产突出。徐州新城区已从建筑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迈向服务经济“多点开花”的新阶段。
文化大融合,见山见水见幸福
城市建设,百姓满意才叫好。
以人为本——这是新城区一贯坚持的理念。生态文明与城市文化大融合,行走在新城区,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感受到了幸福。
每个清晨和傍晚,在大龙湖边,都可见到锻炼的市民和观景的游人。十四年来,这座乡村水库摇身一变,成为徐州城内一道靓丽风景线。市民广场、大龙湖、顺堤河风景区、拖龙山山体公园、道路绿化等一大批景观绿化工程相继建成,20多条主干道串成了徐州生态走廊。
湖畔,公园依水而布;小区内,市民伴绿而舞;大街上,美景因街而异。十四年来,新城区的建设者们塑造出了一个山水生态的城市样板。
几年前,徐州市民普遍认为,新城区的基础设施、楼盘建设、绿化景观等条件已具备较好的聚集人气的条件,但餐饮、休闲、医疗、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明显不足。
生活配套上的“四难”牵动着新城区党工委领导班子的心。十四年来,新城区教育医疗设施如雨后春笋,建成幼儿园9所、小学9所、中学4所、大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国际学校1所,引进幼教集团、青年路小学、徐师附小、撷秀中学、华顿国际学校、新加坡伊顿国际幼儿园等知名学校办学。
奥体中心、档案馆、规划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
包括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在内,已开诊三甲医院1家、二级医院2家以及社区诊所4家,久怡健康中心提供高端健康养老服务。中固肿瘤(重离子)医院、徐州市中医院新院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个……
公交交通设施,已开通14、90、206等9条公交线路,共投放公共自行车1500辆,轨道2号线正在施工。
规划中的综合性商业服务项目已全部落地。美的商业广场、绿地皇冠假日酒店、大龙湖接待中心投入运营;绿地新都汇、星尚天地、雍景新城商业中心等正在建设。生活性商业服务设施已经发展了210家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经营面积约2.5万平方米,22个居民小区实现社区商业全覆盖。人才家园街坊中心建成运营。生活物流产业园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开工建设。
大龙湖旅游度假区已成功举办两届风筝节,并成为两届徐州国际马拉松赛主赛道,今年又引入了风之曲帆船俱乐部。
今日新城区,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便利度看齐老城区”。住在人才家园的李大妈说,他们一家当年曾想过搬回老城区,十几年过去了,没想到一切变化得这么快,“当时选择留下,太对了!”
编辑: 王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