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一位叫刘一麟的医生离开人世33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他的感人事迹仍然在港城大地上广为流传。28日,连云港市政协专门举办座谈会,来纪念这位名医诞辰110周年。
当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征集刘一麟医生的回忆文章时,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市民用淳朴的文字回忆这位医德高尚的名医。据称,当年农村孩子的家长,曾经挑着一担清水上门感谢他。
刘一麟是连云港市第一代“海归”学者,留德医学博士,著名儿科专家,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创始人和首任院长,港城现代医学的奠基人。1908年出生于东海县富安乡的刘一麟,16岁便以优异成绩被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系录取。毕业后,受聘于上海宝隆医院,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前往德国留学。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攻克了寻找布氏杆菌嗜菌体的难题,并于1933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为回报祖国和家乡,他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在新浦筹建“益龄医院”,是当地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现代医院。
日寇入侵期间,他坚决不向日伪势力低头,毅然关闭医院,携家小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家乡的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带领医护人员,携带所有药品、医疗器械及家具参加由市总工会创办的工人医院,即今天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并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务。
“文革”期间,他始终坚持在医疗卫生第一线为群众服务。为了方便群众,工余时间他经常在家中诊病,接待和救治了无数的病人。
到了晚年,刘一麟同志因摔伤导致脑部受损,并引发血栓,却仍然拖着病体坚持工作。
五十四年的行医生涯,无论工作、生活的环境如何变化,也无论个人处境多么艰难,他那用医学报国救民的初心,始终不变,成就了一个医者以仁术悬壶济世、救治天下的光荣典范。他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而帮助那些为疾病所苦而又看不起病的贫民百姓,更是一名医生所不能忽视的社会责任。”
有一天,一位妇女抱着幼儿来看病,病儿全身青紫,生命垂危。刘一麟明知孩子患的是烈性传染病白喉,还是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立即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小儿终于得救了。他把病人当做亲人,当地老百姓都称他“刘大爹”,这是对他发自内心的无比敬仰和深切爱戴的尊称。
有一年,海州地区大旱,水贵如油。一位农民为感谢刘一麟治好了孩子的病,从几里地外挑着两桶清水送到刘一麟家里,这样朴素纯洁的礼物,这样真挚动人的深情,让刘一麟无法拒绝,最后,他还是为这两桶水付出了费用……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刘一麟精通德、英等外文,他一方面不断地从书本上获取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一方面又从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医学宝库中不断地汲取精华,并提炼总结及时传授给青年医生,指导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刘一麟所在医院在儿科诊断、治疗若干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和区域影响力。
在理论上,白喉见于咽喉部,他却提出了口腔白喉的诊断,经多方治疗无效的口腔局限白膜患者,他要求按白喉治疗,很快白膜脱落治愈。而对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刘一麟早在1976年即已指导儿科医生注意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并在1978年确诊了全市第一例病人。当时全国确诊的病人也只有十余例,他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也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刘一麟指导下的儿科,就率先发现了一种导致婴幼儿腹泻以致失水、营养不良夭折的轮状病毒,使每年流行于当地的婴幼儿“秋季腹泻”之谜被揭开,继而对症下药,攻克了这一顽症。他还通过临床实验,率先发现了红霉素对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使这一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入口塑有刘一麟医生的雕像,在很多普通市民家里都流传着他关心患儿的各种故事。连云港医疗卫生行业也一直以刘一麟为榜样,援疆、援陕、援外医疗队坚持多年,各种医护志愿者服务非常活跃,刘一麟在连云港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交汇点记者 程长春 通讯员 江荣
编辑: 张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