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18年春节即将到来,江苏各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精心烹饪文化大餐,让全省广大城乡百姓在新春的节日氛围中品尝丰盛的文化“盛宴”,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乐享精彩的文化生活。那么,全省各地都有哪些文化活动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兴化十场淮剧大戏让村民过足瘾
交汇点讯 “今年春节真是过足了戏瘾。”正月初五下午,兴化市垛田镇杨荡村村民韩玉华,一边津津乐道地看着演出,一边高兴地向记者袒露心迹。
50多岁的韩玉华是个戏迷,特别爱看淮剧。节前,村里向村民发出通知,由村里能人赞助,请淮剧团在春节期间,唱十场大戏。这可乐坏了韩玉华,她便提前向家里人吹风:这十场戏,她必须每场不拉。家里人体恤她整天劳作的辛劳,答应了她的要求。正月初一下午,兴化市华洋淮剧艺术团应邀前来演出,白天、晚间各演一场。“一场不拉看下来,越看越带劲,每场戏都很感人,也都有教育意义。”韩玉华说。
“千错万错媳妇错,游乡寻父悔前错,爹走后家中被贼盗,只落得弃农典衣物提铜锣讨吃喝,世人唾骂自食其果……”舞台上,儿子和儿媳跪在被赶出家门的父亲面前,儿媳声俱泪下地哭诉,请求公公回家。台下,村民们静静地看着,一个个被剧情感染着。
杨荡村濒临兴化城郊。近年来,依托城郊优势,村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多家庭住进了洋楼和别墅。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村里决定,趁春节期间村民集中在家,请淮剧团唱几天大戏。这一决定,得到了村里办企业、经商能人响应。他们共同出资2万元,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邀请淮剧团唱十场传统大戏。经村委会、村民代表和剧团方拟定,最终确定《腊月雷》《李三娘》《福寿图》等十部戏剧。
交汇点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顾日升 吴萍
扬州个园再现三百年前供盐盛况
交汇点讯 今天是大年初五,上午九点半,扬州个园抱山楼前已经树立起了夙沙、胶鬲、管仲三位盐宗的画像。这三个盐宗画像是专门请扬州雕版印刷大师绘制的,将盐宗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画像前,香案已经摆好,市民和游客云集,一场别开生面的供盐仪式隆重举行。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这是个园第四次举办供盐仪式体验游活动,今年活动现场有9位来自树人中学的个园“非遗小传人”,他们跟着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会长黄俶成一同体验这次供盐仪式,体验三百年前盐商供盐的感觉。
“维戊戌新春,迎财之日,福犬献瑞,万竹抱山,新梅吐蕊,春兰滴翠,百度维新……”随着主祭人祭文宣读,供盐仪式正式开始。祭文中写道:“巍巍华夏,赫赫盐宗,百代敬仰,品高位崇。太古洪荒,夙沙煮海,教民调味,盐工之宗。殷末膠鬲,鬻盐自强,藏富于民,盐商之宗。春秋管仲,首官盐铁,一匡天下,盐官之宗。……两淮盐商,富甲宇内;两淮盐业,利系寰中”将中国盐业的发展,两淮盐业的兴盛通过文字形式全景式展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据悉,这场供盐仪式是个园盐商春节体验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扬州个园管理处主任黄春华表示,希望能够藉由此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到盐商春节的热闹氛围,了解三百年前盐商是怎样祭拜盐神的,从而更多地了解盐商文化。 活动现场,游客和市民也纷纷加入其中。一位游客表示,早就听闻扬州与盐业有着不解之缘,个园又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的珍贵遗存,很早就想来参观一下,多了解一些盐商文化内涵。而今天,亲身体验这场供盐仪式,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三百年前,很有收益。 交汇点记者 李源 文/摄
扬州:大年初四来扬州体验“盐商文化”幸运游客在扬州“大婚”
图为幸运游客体验盐商婚礼。雨婷 摄
交汇点讯 2月19日大年初四下午,盐韵风情——个园盐商文化体验之旅在在扬州个园及东关街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在古装美女导游引领下,共同体验了盐商婚礼、新春拜盐神以及祈福活动。
在个园、在逸圃、在街南书屋,游客们玩得特别“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有游客说,活动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美妙体验感觉的同时,还学到了古代盐文化知识。记者了解到,该活动春节前面向市场一推出,就迅速获得了很多外地游客的追捧,今天来扬州体验的这群游客,就是首批报名成功的幸运儿。
图为游客“新春拜盐神”。雨婷 摄
盐商婚宴汇聚了扬州个园与淮扬菜烹饪大师共同研究的盐商菜精华,让大家用舌尖感受盐商当年的美食文化。不仅如此,参与婚宴的新人、宾朋,甚至服务人员也以当年盐商的服饰亮相,且严格按照盐商婚宴的流程进行,让婚宴参与者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三百年前的清代。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体验扬州个园盐商文化的魅力,并打破传统门票经济的束缚,从2018年开始,个园将盐商文化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打造全新的互动旅游产品,让游客们能够更方便更直观地体验盐商文化与生活,增加游客们的体验度。
通讯员 肖雨婷 交汇点记者 陈咏
镇江:爱心网友春节众筹红包 为环卫工人买防雾霾口罩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在一起,大家互相发发红包,互致问候。但是镇江的众多爱心网友在发红包的同时,众筹红包为环卫工人买口罩,让红包的意义得到了升华。2月16日中午,镇江一分钟公益发起人、知名爱心网友“我爱刘德华”,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条用微信红包为环卫工人买防雾霾口罩的但倡议后,当即得到了众多爱心网友的支持。“一分钟公益群”、“我的镇江、我的扬子群”、“家庭盆景群”、“第三干休所群”的网友积极参与,大家纷纷在微信群发送了爱心红包,仅一个小时就收到了600多元红包。
详情点击》》
扬州:萌犬花灯扎眼!离“上灯”还早 扬州街头就“闹灯”了
海安:“送戏下乡”到乡村 文化惠民暖人心
2018年2月17日,大年初二,南通市海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红火火过大年文艺巡演送戏下乡到乡村,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从全区四十多支民间业余团队中挑选出一百多个文艺骨干,通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精选、打磨,最终选出有小品、杂技、舞蹈、戏曲、演唱等不同形式的42个节目。分三套节目表,让老百姓们亲自点单。
整个春节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共组织了二十多场次文艺演出分别送到全区的社区、村、敬老院和部分企业,每一场参与观众达两千余人次。每到节日期间开发区文化中心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与老百姓共同分享文化惠民成果。书画幸福年——写福字、送春联进社区、抒写幸福年——“我的幸福年”征文演讲比赛、拍出幸福年——随手拍作品征集、歌唱幸福年——“我在幸福生活里”歌咏汇、欢闹幸福年——元宵节猜灯谜、诵读幸福年——中华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
送戏下乡活动是心系农村,服务农民的真切体现,是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组织优秀戏曲在广大农村巡回演出,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时代文明新风尚,使大家既享受到文化生活的乐趣,又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新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对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汇点记者 刘莉
通讯员 吴兰
泰州:凤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灯满路!
美轮美奂,泰州新春灯光节华丽绽放
交汇点讯 17日晚,在泰州凤城河畔的望海楼前,四只憨态可掬的灯光吉祥狗高达三四米,向人们祝福狗年财旺福旺。在望海楼、桃园两个灯光节现场,各有12生肖的灯光秀,旁边还有火红的大鼓。一些游客兴致勃勃地走到生肖灯光前,拿起鼓槌敲起来,“咚咚”的鼓声响彻夜空。在望海楼古城遗址旁,一只高8米、直径10米的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火红的灯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人们争先恐后拍照留念,迅速在朋友圈分享。
光影奇缘,梦幻未来。由泰州文旅集团与江苏苏凯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新春灯光节,大年初一傍晚在凤城河景区的望海楼、桃园拉开帷幕,70周岁以上老人及1.2米以下儿童均可免费入园。本次凤城河灯光节从2月16日开始,将一直持续到3月8日,每天下午5时半至晚上10时对外开放。
美好憧憬的梦幻时光隧道,时尚的巴黎香榭丽大街,磅礴大气的魔幻城堡,旺财旺福的吉犬,十多米高的大红灯笼,鲜艳的玫瑰海洋,以及爱情之门、鸳鸯戏水,心心相印、金色宝塔、满天星等20多组大型灯组的璀璨灯光相互交映,星光点点,色彩斑斓,带给泰州人民立体的视觉享受。步入灯光节现场,诺大的望海楼、桃园景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洋溢着欢声笑语。万千灯光交相辉映,千娇百媚,令人目不暇接。不少游客流连在光影世界中,大呼过瘾。
凤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灯满路!如此绝色美景,吸引了不少市民扶老携幼,或与朋友相约而至,赏灯游玩,不亦乐乎。人们不仅可以在岸上观灯,乘画舫夜游凤城河的游客更是大饱眼福。坐在画舫上,河光灯色相映成趣,两岸灯光尽收眼底,与璀璨的望海楼勾勒出一个美仑美奂的光影世界。
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
通讯员 沈杰
宿迁:忙坏了乡情厅,乐坏了老百姓
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沭阳县钱集镇新建成的效佐村乡情厅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群众。这里利用图文和实物等方式,展陈从村民家中收集的农耕、民俗用品,并宣传效佐村自古到今有德、有技、有功的乡贤人物,还原了效佐村挂面庄、朱染坊等传统非遗工坊场景。就是这些老物件和过去的场景,让本地和周边的老百姓重拾乡愁记忆,很多群众流连忘返。
乡情厅迎来的这些客人,有本地的,也有附近淮安市淮阴区以及泗阳县等地赶来的。本来定的上午9点下午2点开门,可是很多人早早的就等在门口,村干部为此只好每天轮流值班。
一位来自本镇漆圩村的70多岁的倪大爷,过去种地用了几十年的耕牛,对牛有很深的情节,尽管只是一头仿真牛,但他还是抚摸不停,恋恋不舍。“那时候,三天两头看到锻磨的。”可当他看到磨这个老物件时,便显得有点兴奋,不由得拿起来锤了一把。
效佐村至今有个叫挂面庄的村庄,过去家家做手工咸挂面,厅里有模拟过去晾晒挂面的场景。还有一个染坊组,古时候由一个朱姓大家在此开个大染坊,现在还有20多户朱姓人家居住于此,一直使用“朱染房”的名字,厅里有模拟当年的染房场景。“想不到这里能看到过去的这么多东西,真是太好了!”看着熟悉却已并不多见的景物,大家一直乐个不停,感慨多多。
“我转累了歇一会,等等还要再看看!”80多岁的钱奶奶来自淮阴区古寨乡,已经看了三四遍,但仍意犹未尽。
“原来,效佐是个英雄人物!我长这么大才头一回听说!”在一个独立的展厅,一个英雄的塑像吸引了大家。本地有不少年轻人和外地人虽然知道效佐村,却不知道效佐村的由来,他是以一个名叫“董效佐”的英雄命名。
“来,拍一张!”在一个村情馆竟看到这么多传统的民间文化,真的是涨姿势了,不少人 “啪啪啪”一直拍个不停。 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丁华明
句容:
摇花船闹新春:摇出年味 摇出幸福
交汇点讯 敲起喜庆的锣鼓,舞起漂亮的花船。新春佳节里,在地处革命老区的句容,靠党的好政策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将农村的花船表演舞进了城里的小区,让城里的居民们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家的年味,让人们重温起小时候农村过年的感觉。
表演现场,舞船队掌舵、摇花船、划桨、吹打乐器,大家各司其职,配合得很是默契。在锣鼓喧天、吹吹打打的气氛中,围观的大人、孩子都笑容满面。社区居民华守旺告诉记者,摇花船是我们句容比较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表演节目,一般都是在春节期间的农村才出现,而现在在社区也能看到,让他重温了一回儿时过年的感觉。
社区居民华守旺告诉记者,好多年没看过了,还是以前在老家村上看到的,现在看到这个,很激动,过年就应该这么喜庆,这样才能提出年味!
舞船队船娘子赵六秀介绍,摇花船表演预示着新的一年,福寿安康。以前过年期间,摇花船是走街串巷非常受欢迎的表演节目。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观看传统节目的村民越来越少,摇花船表演在农村很难见到。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节日和文化日渐回归传统,摇花船又恢复到往日的风采,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这些老传统更是新奇和喜爱,这让她很是欣慰。“我们的表演这么受欢迎,我们非常高兴,我会一直摇下去,为更多人摇出年味、摇出幸福!”
社区居民小刘说:“这样的文化节目还是第一次观看,非常的精彩,让我们年轻人也更多的了解到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希望我们政府多多举办这些人话节目,让我们年轻人了解到我们祖国更多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面!”
交汇点记者 万凌云
通讯员 志刚 高然
海安:文化艺术节欢乐多 民俗表演唱主角
交汇点讯 连日来,"千年古镇"海安县曲塘镇集镇街头、社区广场彩绸飞舞、人潮涌动,由曲塘镇党委、政府举办的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节为广大村民奉献了一道精彩纷呈的新春文化大餐。
伴着悠扬的旋律,踏着时代的鼓点,来自曲塘镇的文艺工作者及业余文艺爱好者走上街头闹新春,一百多人的表演队伍会聚在一起,用铿锵的锣鼓、欢乐的歌舞、诙谐幽默的民俗表演让古镇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在锣鼓铙钹的喧闹声中,龙灯耍了起来,旱船跑了起来,挑花担的,扭秧歌的,荡湖船的,无不表达着喜悦之情和祝福之意。男女老少,尽情地舞,尽情地唱,尽情地笑,尽情地闹,祈求婚姻美满、子嗣绵延、年岁丰收、身体康健!
演出中,今年62岁的王金龙在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锣鼓声声,孩童欢笑,现场气氛可谓热火朝天。
王金龙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多年参加春节期间的行街表演,作为传统年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既能让老一辈人感受到小时候的年味,也能让孩子脱离现代商业节日的“熏陶”。八方民俗、百艺荟萃,让大家领略市井万象。
据曲塘镇党委宣传委员周晔介绍,今年曲塘镇组织了龙舞队、苍龙队、锣鼓队等10支表演队伍,共160多人,一路敲锣打鼓,一路行街表演,把文艺送到5个集镇街头、村和企业。表演者全都是曲塘镇退休人员、居民、企业员工等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演员”。
据了解,曲塘镇第十届文化艺术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15天,活动项目轮番上演:龙舞队、马灯队、锣鼓队等表演,充分展示了曲塘镇群众文化成果,有效提升了社区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品位,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艺术节期间,还举办读书心得有奖竞赛、全民健身、棋牌赛和元宵灯谜晚会。
曲塘镇是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曲塘镇每逢重大节日,都有文体活动,如春节的舞龙灯、舞狮子、跳马灯、踩高跷、荡湖船、挑花担、唱凤凰、舞苍龙、打花鼓、河蚌舞等。解放战争年代又引进了打腰鼓、打莲湘、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曲塘镇整理加工的《苍龙舞》参加南通市群文会演;九十年代,在县文化馆的参与下,将《苍龙舞》进一步“舞蹈化”,参加文化部组团的中国民间歌舞团出访日本,并参加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曲塘镇组建的1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做到“逢节必庆,凡庆必演”,并利用春节举办文化艺术节,活跃在乡村街头。
交汇点记者丁亚鹏
通讯员 常俊
宿迁:过年了,宿迁最流行的舞蹈是“跳财神”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最喜欢的事便是看跳财神。
大年三十近中午,便可听到阵阵锣鼓声和“跳财神来了”的呼喊声,我便会和弟弟妹妹们忙不迭丢下饭碗,寻声跑去,便可见到身着戏服,头戴官帽,油彩涂面,挂着假胡须,手持元宝(模型)的财神,挨家挨户的送财气,道好来了。
跳财神的班子一般有七、八个人组成,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一人敲小锣,一人打镲镲(就是钹,打击乐器,是两个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有孔,穿上布片,手持拍打发声,供锣鼓伴奏时用)。一人要钱(有的还专门挑着筐子,存放馒头、山芋干等物),两人扮演财神。财神一文一武,文财神穿戴有花边带着大袖的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手持元宝。武财神穿颜色像戏台上武官的服装,手持竹节鞭(又称之为“元宝棍”)。文财神用油彩涂成粉脸,武财神涂成花脸,均戴着假须。财神每到一家,都要踩着鼓点,挥动大袖,按锣鼓节奏在门前来回跳跃,然后文武财神分立门的两旁,向屋里作投送元宝动作,以示财源滚滚,家中发财。遇到房屋宽大的户,财神还要到每间屋跳一阵子,如果供有祖先牌位的,财神还要向牌位叩拜。当然负责要钱的人会向主家多讨点赏钱。有时,如果两班财神碰到一起,还会相互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即兴表演精彩节目,如跳长凳、翻大桌,生怕风头被对方抢去。在博得主人满意后,主人就会多赏些喜钱,表示感谢。有钱人家便会多给几毛钱(那时老百姓都很穷,一般人家只给几分钱)。没钱人家便会拿出过年蒸的馒头、年糕、山芋干等物,表示对财神的敬意和酬谢。有时碰上一两家吝啬的主儿,有钱又不想“开放”,这时打锣鼓的会加快节奏,把锣鼓敲得震天响,财神便会踩着鼓点,围着主人作揖,或者作一些滑稽动作,惹得围观群众阵阵哄堂大笑,直到主人“松腰”为止。
那时候,过年基本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因此每到跳财神来的时候,便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大人小孩围着财神看戏似地追着看,看完一家又一家,尾到这庄奔那庄。
过年不做事,年纪大点人便会聚到一起看看小纸牌,这时如果给“财神”碰到了,“财神”便会把手中“元宝”朝牌桌中间一放,讨要“吃喜面”钱。当然牌客们也不会轻易“开放”,还是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只到万不得已才“开放开放”的。
跳财神是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民间舞蹈,起源于秦汉时期。在我们沭阳考古发现,潼阳镇铁架岭大墩里新石器时期和汉代文化遗址,在出土的图像石图案中,就有跳财神之类的图案。这种舞蹈形式流传于沭阳各地以及外地,在我们沂涛也比较流行。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分。据说,文财神是商朝的比干。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失政,宠幸妲己,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纣王恼羞成怒,将比干开膛挖心。民间传说:比干虽被纣王摘了心,因为吃了仙人送的丹药,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办事公道,不偏不倚,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奉为财神,当然是人人信服而无异议。
也有传说,另一位文财神是曾经发了大财的范蠡,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手下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后埋名隐姓急流勇退。据传范蠡后来到了齐国,做珠宝生意,但他看破红尘,将赚来的大量钱财都散发给亲朋好友。最后在陶邑定居,自号“陶朱公”。范蠡聚财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可贵的,故其成为文财神,也不难理解。
至于武财神,说是《封神榜》里的赵公明。在《封神榜》里,赵公明是峨眉山道仙,他武艺高强,并有黑虎、铁鞭、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后来被闻太师请去打姜子牙,他违背了天意,助纣为虐,终究难免一死。后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赵公明被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有聚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主管“迎祥纳福”。至此,赵公明有了财神模样,所以后来被民间尊之为武财神。
过去,跳财神大多是家里比较穷的人,大新年出来跳财神,一是给节日添些热闹气氛,二是给大家送些喜气,送上祝福和吉祥,三是可以要些钱财、馒头、年糕、山芋干什么的,以增加些收入,解决些口粮。
跳财神从年三十开始到大年初五为止。现在过年跳财神少了,偶尔还有跳财神,只是要钱,不要馒头年糕等食品,由于现在人们富裕了,一般人家都要给三到五块钱,遇到大方人家还能给三、五十块,一天下来每人能分到几百块呢。
盐城:大丰文化站长整合多支文艺队 给群众送欢乐
交汇点讯 锣鼓铿锵、虎跃龙腾、花担轻盈……2月14日上午,踏着新年越来越近的鼓点,150余名表演队员顶着寒风在广场上集中彩排。“注意队伍整齐,踩街与舞台表演不同。”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文化站站长、旅游办主任蒋书红哑着嗓子,眼睛到哪里,指挥到哪里。
“这支民俗表演队由青松艺术团、夕阳红狮舞队、利民龙舞队、恒北龙舞队、开心舞蹈队、冬丰舞蹈队整合而成,平常分散活动,这次春节民俗踩街才聚在一起。”蒋书红说,带领这样一支庞杂的队伍,辛苦是肯定的,但每个队员都和她一样,全力以赴。“嗓子喊哑了也没关系,还能打手势嘛。”
在大中镇的春节文化活动方案中,这支民俗表演队的分量不轻:大年初一早上8点去大丰区主要街道和沿途区直单位团拜慰问,初二至初五前往梅花湾景区和赏梅游园的人们互动拜年。为了给群众送欢乐,送“年”味,蒋书红一直忙在排练现场。舞狮队队长金晓林告诉记者:“我们这支100多人的队伍是蒋书红一手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为了这次踩街,从动作技术要领到服装、发型,从演员化妆到道具装饰,她都逐一过堂。集中排练要持续到年三十,大年初一一早就出发踩街,她是一天都捞不到休息。”
舞龙、舞狮、跑汗驴、扭秧歌,广场上一片欢腾。队员们非常投入,热情高涨。蒋书红穿梭队伍间,风风火火,一呼百应,脖子上的红围巾不时被风扬起。
“所有的人都因爱好而相聚,因文艺而结缘,能组一台这样的踩街,大家都感到累并快乐着。”大丰中学老师吴琪娟很热爱广场舞,这次也参加到表演中来,而蒋书红把广场舞与扭秧歌两种元素融合起来,让她跳起来特别起劲。创新到处可见,穿着旗袍不仅只能走秀,还有旗袍舞蹈,而且与歌曲等形式结合起来,很有看头。“我们更注重从挖掘非遗的角度来把传统民俗演好、演活。”在蒋书红眼中,有内涵、接地气的表演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互动,这才是真正的群众文化大联欢。
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编辑: 张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