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日,我始终相信老公就在我身边,他还在部队里工作。”“每当夜幕降临时,老公的身影就不断浮现在我眼前……他和以前一样,笑容满面、慢声细语、温柔体贴、和蔼可亲。”7月14日,罗昊烈士牺牲5周年,他的妻子张瀚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情缅怀丈夫。她还写下追忆文章,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年前,他们原本是幸福的一家,却因为罗昊的牺牲,这种幸福被无情打破了。但生者坚强,罗昊牺牲后,张瀚文将深深的爱献给了罗昊的家人,孝敬老人,关爱小孩,让罗昊的遗腹子罗伟轩茁壮成长。
罗昊人生短暂却不朽
罗昊是盐城人,1985年5月出生,2003年9月入伍,200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作训参谋,牺牲前为原第12集团军“朱德警卫团”(现为第71集团军某部)破障三连指导员。2013年7月14日上午,罗昊在带领官兵执行重难点课题攻关演训任务时,遭遇海上突发险情,为保护8名战友生命安全英勇牺牲,年仅28岁。此时,妻子张瀚文怀孕6个月。
罗昊为救战友献身,此事在军地产生强烈反响。罗昊的骨灰被送回家乡安葬在盐城烈士陵园,供市民祭扫瞻仰。市领导说,罗昊“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原第12集团军党委批准罗昊同志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2013年10月11日,原南京军区党委作出决定,在全区部队开展向罗昊同志学习活动。
在追忆文章中,张瀚文对罗昊说:“作为你的妻子,我对你是又爱又恨。我恨你为什么那么狠心丢下我们母子,还有4位年迈的老人。虽然我知道你一定会去救战士,你的性格我了解,从来都是先为别人考虑;虽然你没有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但你是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在践行强军目标中为了救战友以身殉职的。”张瀚文慢慢理解了罗昊的选择,为丈夫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
“罗昊牺牲以后,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组织上给予很高的评价。”她对记者说,罗昊“短暂的人生,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儿子活泼可爱上幼儿园
在追忆文章中,张瀚文写道:“罗昊,你是一个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精灵’。你在给我写的唯一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待老公收复台湾以后,带你走遍祖国的山河。’特别清楚地记得我曾经问过你:‘老公,如果有一天,打仗了怎么办?’你没有丝毫犹豫回答我:‘进部队,我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可我没想到一切发生得这么快,这么突然,让人无法接受。”
但也正是这样的罗昊,让她死心塌地,让她无怨无悔。“一个能将战士当作兄弟的人,一个对事业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一个有孝心知道感恩的人,肯定是一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张瀚文深情地对记者说。
在历经痛失爱人的悲伤之后,张瀚文演绎了当代军人妻子的坚强与美丽。2013年10月12日,罗昊牺牲的第91天,张瀚文在市妇幼保健院顺利生下了她和罗昊的孩子罗伟轩。很多市民自发到医院看望母子俩,送去祝福。
转眼,罗伟轩5岁了,已上幼儿园,个头高了,身体壮了,活泼可爱。很多战友的手机里都存着小伟轩的成长视频:蹒跚学步,开始学说话,唱第一支歌……每逢节日,罗昊的战友们会自发给小伟轩寄去助学款;孩子满一周岁后,战友们经常给孩子寄去识字卡片、益智玩具、新书包和衣物等。
追忆文章中,张瀚文继续写道:“你(罗昊)虽然不在了,但你给儿子留下了其他小朋友一辈子得不到的荣耀。儿子虽然只是在照片上见过你,但他和我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带着儿子为罗昊扫墓。
考入东部战区档案馆工作
1965年7月14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为保护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英勇牺牲。2013年7月14日,在王杰牺牲的同一天,罗昊为国捐躯。
7月14日,又是一个7月14日。两人都用行动诠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有人因此说,罗昊是英雄王杰的化身。
张瀚文表示,她似信非信,但她更加坚信,正是因为有广大军人的担当和勇气,我们才国泰民安。
罗昊牺牲后,各级领导十分关心张瀚文的生活,将她安排到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宣传科,负责编辑业务刊物。
去年,为完成罗昊未竟的事业,继续为国防事业奉献,勤奋好学的她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部战区档案馆,成为一名文职助理馆员。
追忆文章文末,她写道:“老公,整整5年了,虽然再也看不到你,但我知道你从未走远,你永远在我的心里。”她让罗昊放心:“我绝不会辜负部队首长、地方领导的关心和期望,我会精心抚育儿子健康成长,孝敬公公婆婆安度晚年。”
“丈夫的精神和社会的关爱永远激励着我。”接受采访时,张瀚文表示,她会在部队努力工作,为强军兴军贡献一位烈士家属的力量,也为孩子放个好榜样。她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像他父亲一样有知识、有理想、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勇敢者,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记者手记
军人伟大,军嫂不易,烈士的妻子更加不易!逝者安息,生者美好!致以崇高的敬礼!
好人好报!祝英雄罗昊的妻子一生平安,祝英雄罗昊的宝宝幸福成长,祝英雄罗昊的父母健康长寿!
编辑: 顾志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