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杨木做的“杂什包子”
用象牙果做的“杂什包子”
黄杨木块和黄杨木做的“包子”
4年前,本报曾报道《3名扬州“老男孩”痴迷红木》。昨天,记者了解到,其中一位“老男孩”周维作为老扬州,专门用黄杨木制作代表扬州皮包水的“杂什包子”,用笼屉作为包装盒,形象逼真,受到食客、茶社等欢迎。据了解,这套木制的“杂什包子”目前已经作为文创产品推向市场,预计每个月可以生产500套。
做一套15小时
黄杨木雕出“杂什包子”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扬州早茶和沐浴文化的代表。昨天,记者在城北桑园路的一个工作室内看到,这里的包子、烧卖、千层糕、蒸饺等,均是木头做的。
制作一套“杂什包子”,周维至少要花费15个小时。“这是刚打磨完的包子,感觉像面皮里碱放多了。”周维拿出一个“包子”,上面还沾着木屑,“这是用黄杨木做的,只有这种木头材料跟包子的质地最接近,同时耐雕性也更强一些。”
周维边说边拿出一截黄杨木,“黄杨木的棕眼小,材质细腻,比较适合雕刻面食。其实这并不是颜色最接近的材料,我之前尝试过用南美洲的象牙果雕扬州点心,色泽更加明亮,只不过象牙果内容易有空心,并且容易开裂,我才尝试用黄杨木来制作。”
本报4年前曾报道,周维从事装修、园林、绿化等行业,手工做木雕是他的爱好,此前跟他一起玩木雕的爱好者已经不玩了,而他坚持至今。“主要是我从事的行业会经常跟木质材料打交道。”周维介绍,他每年都会去福建仙游家具市场出差,还有机会拜访当地制作红木家具的师傅,讨教木工方面的技巧,“我发现即便是爱好,木工的智能化也是趋势之一,因此我还买了牙机、吊磨机等回来辅助雕刻。”
旧家具变工艺品
宣纸刀表面能当镜子照
在周维的工作室内,有很多碎木头,其中有一些是旧家具的桌腿、木片等。周维介绍,这些木头的材质包括楠木、红酸枝、非洲紫檀、紫檀、黄杨、象牙果、黑檀等,是他四处收集来的,为的就是雕刻各式各样的木制小件。
“我之前用象牙果雕的‘馒头’、‘花卷’等,都被身边的亲朋好友要走了,他们觉得很好玩。”周维告诉记者,对他而言,这个爱好让他在消磨业余时间之余,还能变“废”为宝,“这些木头虽说是边角料,但是价格也不便宜,仅紫檀木就比4年前上涨了30%。”
4年前,周维开始用这些木头雕刻小南瓜、红枣、菱角、荸荠、花生、莲蓬、笔架、钱袋子、香炉等。最近,他用黄杨木做成了“爬着虫子的豌豆角”、“蜗牛”等,用铁梨木做镇尺,用黑檀木制作宣纸刀、镇尺型宣纸刀等文房用品,用紫檀木片制作“西瓜子”,用印度小叶紫檀做“莲蓬”,里面还有“莲子”在活动。
周维是学美术出身,略懂书画,因此,他的木雕小件渐渐从象形的花生、瓜子之类的,转向做文房用品、摆件等,仅镇尺就有鲶鱼型、方形、镇尺和宣纸刀两用型等,“书画作者创作时一定会用到镇尺和宣纸刀,我把宣纸刀用磁吸开关吸在镇尺里,外形是个镇尺,抽开就是个宣纸刀。”
据介绍,雕一个小件,除了雕刻成形,打磨是关键,一般小件,周维要一遍一遍从240目砂纸一路磨到3000目以上,而宣纸刀,则要磨到5000目以上,让木片表面可当镜子照。
每月可生产500套
或将与老字号合作开发
周维坦言,这个爱好除了消磨时间,还有些费钱,但是他可以做到“以玩养玩”。对于他制作的“杂什包子”,他的不少朋友拿回家作为茶宠养着,还有旅游业人士建议他做成“皮包水”主题文创产品。
目前,他将“杂什包子”用笼屉做包装后放到了扬州市博物馆和冶春茶社御码头店做展示,“有些食客对这个雕刻的包子还是挺喜欢的。”冶春茶社的工作人员介绍。
富春茶社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周维的木制包子形象逼真,但是可以更加细腻,不排除未来有合作开发点心类文创产品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周维的“皮包水”系列目前可以实现半机械化雕刻,与其他木雕小件不同,每个月可以生产500套。“我是老扬州,从小就生活在老城区,对于扬州早茶、点心有深厚的感情,如果能够将爱好变成传播扬州美食文化的物件,对我来说也会是件开心的事情。”周维表示,他还会尝试制作其他有扬州文化特色的产品。
记者屠明娟文/图
编辑: 许珵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