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初涉医疗行业,到2017年5月落户南京江北新区,十余年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博士赵迎红和他的团队闯北京、战上海,在医疗器械领域创下了不小的名气。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把根扎在南京江北新区,因为在他眼里,这块国家级新区真的可以看见最近的未来,是实现自己创业梦的最佳沃土。
创业处处都要创新才行
2017年5月,赵迎红博士联合美国技术团队联合创立的南京普微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正式成立。公司致力于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公司主打针对三类高风险之一的血栓的微创手术器械。赵迎红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脑血栓的治疗方法已经从融栓走向了取栓。在以往治疗急性脑梗死,在“黄金4.5小时”争取溶栓几乎是控制病人生死的命门。而现在如果采用公司研发的这套微创手术器械,就能将“黄金时间”延长至八小时。
据赵迎红介绍,自己长期介入国内外医疗领域,并从事相关研发、产业化工作,因此公司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端精密介入医疗器械的设计加工技术。当是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要想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那一定要坚持创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处处都要创新才行。公司正在与国内一流的临床专家进行合作,针对中国患者对医疗器材进行本土化实验研制,在国内已申报多项专利。
南京普微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核心技术人员十几人,均从国内外一流高校毕业,博士就有好几名。但赵迎红表示这远不能满足研发所需,目前公司正在招贤纳士,他希望能网罗优秀的小伙伴加入,一起从事产品研发。
对于公司的规划,赵迎红表示明年预计将会有两个产品上临床,后续还有会有一些产品拿到注册证;争取在2021年实现销售,预计当年销售额不会低于五千万。
深思熟虑决定落户南京
回顾自身的创业之路,赵迎红称最初是情怀使然。2006年,赵迎红博士毕业。当时身边的很多人要么出国,要么进入事业单位,要么去高校,而他却选择进入一家正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医疗公司。他说,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并看好医疗行业的前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创业公司自身能亲身参与许多事情。正是这种深度参与帮助他在渐渐掌握了该行业从科研到产品推广的方方面面。
随着在行业多年的摸爬滚打,自己创业的想法逐渐开始萌生。随后的几年,赵迎红在北京、上海都创办过公司。虽然创业筚路蓝缕,但赵迎红还是在医疗器械行业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资源。
在谈及如何被吸引到南京江北新区时,他称是综合考虑后的结果。之前,公司设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的成本非常高,而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对也比较弱。
赵迎红表示,就医疗器材行业来说,南京、苏州都有一定的基础,而广东、深圳又相对太远。经过一番综合考虑和对接后,南京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谷的诚意打动了他,公司同时也获得了房租减免和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落户南京江北新区后,政府的后续服务也让他很感动。2017年8月,在江北新区的对接下,公司获得了一家上海风投的800万资金;今年年底将进行第二轮融资,预计达4000万左右。
赵迎红说,相比很多人,自己的创业之路遇到的挫折不算太多,就是辛苦点。看到自己的企业一天天发展壮大,这让他觉得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
有成熟想法的创业成功率才高
对于怀揣“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创业,赵迎红认为必须有要有三个“坚持”才行,否则技术上的优势并不能转化为公司发展上优势。
第一个是尊重技术。现在很多企业一心求快,对技术重视不足,而当产品进入销售环节,问题就会无限放大。第二要敬畏风险。做企业的一定要有较强的风险把控意识。第三是要有耐心。一定要把产品做扎实了,不然各环节的小差距汇聚在一起就是大差距,做技术最忌讳急功近利。赵迎红说,其实做研究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就在于愿不愿意花时间做完美的产品。
针对当下大学生创业热潮,赵迎红表示不能太盲目,要有成熟的、落地的想法,这样实现的几率就会大一些。创业的时间点跟毕不毕业没多大关系,如果大学毕业还没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先去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寻找点子也未尝不可。
此外,自身也要明白是否具有领导一个企业的心理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创业是一种情怀,创业者自身是最后一道墙,其背后所承担压力和社会责任是难以想象的。
实习记者 朱倩玉 交汇点记者 肖秋
编辑: 肖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