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粤港澳大湾区今年首次写进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层面的经济规划。新的国家战略能给南通带来什么机遇?28日,南通走进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恳谈会,分享建设上海“北大门”中的投资机遇,展示集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而形成的“潜力股”,招引一批契合南通产业发展定位的产业项目。当天,29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投资项目签约,总投资达450亿元。
28日下午,矗立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塑像的莲花山下,深圳会展中心内处处可见洋溢着江风海韵的“南通元素”。南通(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恳谈会正在这里举行,来自深圳市国资委等部门,中广核集团、中集集团、华侨城集团、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等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龙头企业、知名上市公司、创投公司代表和相关行业商会、协会负责人,南通籍在深港地区的企业家代表、知名人士等共800多人,共同分享处在发展“新风口”上的南通给粤港澳地区企业、人才和资本带来的发展利好。
南通市市长韩立明用“通达通商通天下、创新创业创未来”描绘南通发展的前景。她说,密集的过江通道将南通与上海紧密相连,正在建设的沪通公铁长江大桥开通后,届时南通到上海只需要40分钟左右,盐通铁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城际和沿海高铁等也在规划建设中,南通有望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韩立明说,南通早在100多年前就和实业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的南通先贤张謇在家乡兴办实业,使南通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蹒跚步履,到‘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不懈追求,再到新世纪浪潮下的意气风发,现代通商秉持精神、击水中流,成就了南通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韩立明说,今天的南通正把实体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立身之本,突出做大做强“3+3+N”重点产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目前,南通制造正加快向南通“智造”转变,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在国际国内已拥有一席之地。
恳谈会上,韩立明给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她说,南通正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江苏“1+3”功能区等战略叠合交汇。根据建设上海“北大门”的蓝图,南通正打造具有较高开放程度的国际化城市,把“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创新之都、花园城市”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让南通由“潜力股”加快向“绩优股”转变。其中特别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构建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像纽约边上的新泽西、东京边上的横滨一样,南通要努力做上海边上的‘深圳’”。韩立明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深圳和粤港澳地区与南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众多知名企业来到南通投资发展。据悉,南通目前正常运转的外资企业3800多家中,粤港澳地区是南通外商投资第一来源地,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成左右。
合作恳谈会上,南通市副市长陆卫东推介南通的投资基础,他说,和经济特区深圳一样,南通也具有先行先试的开放优势,南通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共吸引了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投资者,累计利用外资超过400亿美元,先后建成5个一类开放口岸,建成一批类型丰富、理念先进、功能完善的开发开放载体,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1个综合保税区,以及一批跨国、跨江合作共建园区,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的产业、资本的转移,提供了良好平台。
合作恳谈会上,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平安启东健康城项目、芯思杰智慧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光芯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项目、领秀奇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珠宝生产及总部经济项目等29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投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450亿元。
交汇点记者 陈明 郭小川
编辑: 周娴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