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日,又到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关于这个节日的来源,其实源于一段悲惨的历史,设立之初,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利迪策惨案
利迪策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因纳粹派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遭抵抗组织暗杀,为了替其报仇,而制造的滥杀无辜平民的屠杀惨案。
利迪策惨案激发了全捷克人的反德抵抗运动,并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6月1日)的来源。
再过几天,南京大屠杀史实主题展览将走进欧洲。
6月5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将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正式开展;6月7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国家大厦正式开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JiangsuNow记者为此独家专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请他介绍关于此次赴欧洲办史实展的幕后。
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城市
问:为何选择白俄罗斯和捷克作为办展国?选择明斯克和布拉格作为办展地?
答:二战期间,中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实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体现了尊重历史事实的精神。南京与明斯克、布拉格虽然相距遥远,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三座城市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都在二战期间遭到侵略者的涂炭和破坏,也都在战后重建中浴火重生,走进这样两个欧洲城市举办史实展,正是为进一步增强各国人民尊重历史、共铸和平的共识。
说起和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的缘分,可以回溯到2016年举办的世界纪念馆联盟的学术研讨会,中间会议休息的时候,我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互相交流时形成初步意向,之后两馆正式商谈确定互相交换办展的意向,正式建立两馆合作机制。
和捷克的“缘分”也很深,2017年,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专程携夫人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向死难者献花悼念,他也是纪念馆建馆以来首位来馆参观的在职总统。参观后,米洛什·泽曼留言:“深深的哀悼”。
第三方视角,客观讲述史实
问:2016年10月22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正式开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我国首次在欧洲国家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展览。这次即将赴欧洲的两地史实展与冈城展有何异同?
答:2016年史实展在法国冈城举办,架起南京与冈城两地、两馆历史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承办展览,中法民众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内的二战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在历史认知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冈城市长布鲁诺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的举办让法国及欧洲民众意识到,二战实际上是从1937年中国战场开始的,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饱受摧残和牺牲”。
在明斯克和布拉格,展览的场地面积与冈城不尽相同,因此展览的陈列会有区别。但是有一个不变的核心就是:“展览依然以欧美史料为基础,从第三方人士的视角讲述历史故事。”
本次展览立足史实,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挖掘细节、讲述故事,重点通过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外交官或商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原文呈现第三方档案,展示欧美人士共同见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客观冷静地叙述,客观冷静更有力量!
史实国际传播,构建世界共同记忆
问: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目前,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在逐步打开。然而,要让南京大屠杀历史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还需要更为广泛持久的国际传播,张馆长,如何看待史实展的国际传播意义?
答: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但不意味着它一日之间就成为了世界记忆,世界记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到国际社会举办史实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而事实上,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国际传播也顺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士的需要。举个例子,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下日军的残酷暴行,2017年10月,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来到南京,沿着当年祖父在南京拍摄的地点和路线,一路追寻,重新拍摄。克里斯·马吉说,自己很多年前就看过祖父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影像,那些画面多年来一直刻印在脑海中。这次追寻祖父足迹,就是要以拍摄影片的方式更多地了解历史真相。为此,他还专门采访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希望把真实的历史讲述给更多人。”
问:是的,2016年12月12日,江苏省举行“南京不会忘记”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颁发仪式,向1937年在国际安全区庇护中国25万难民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国际友人和义士致敬。当时我采访鼓楼医院美籍医生理查德·布莱笛的后人:“西方国家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知晓度高吗?”
史蒂芬·布莱笛回答:“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这段历史应该达到的知晓度。我的许多朋友,正在美国做记录和传播这段历史的工作,我觉得这是该告诉全世界人民的事情。”
答:没错,这些国际友人的后代认为,铭记和传播这段历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广泛国际传播正在筑起牢不可破的人类记忆。当地时间去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投票通过华裔议员黄素梅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66号动议,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从而使安大略省民众有机会了解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而海外首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正是西方国家认可并推动民众知晓的方式。
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主动走出去,将南京大屠杀史的传播,从单向度变为多向度,变“我”叙述为“我们”叙述,变“我”记得为“我们”记得,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尊重历史、共铸和平的共识,建立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共同体、从而建立起捍卫和平的行动共同体。
记者手记
新华日报·交汇点·JiangsuNow 沈峥嵘
我1996年开始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新闻,至今已22年,见证了纪念馆的老馆扩建到新馆的一路风雨,也见证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国际传播的拓展和深入。
2014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首个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因为南京和巴黎有时差,记得我当时一直到夜里12点还在不停地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一直刷到眼睛都绿了,直到凌晨第一时间刷出消息,立即发稿,和大家一样激动。
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81年前的日军屠城铁证凝成血色记忆,它不只是南京一城一地的悲,也不仅是中国一个民族的痛,应永留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让人们去悲悯、去唤醒良知与人性,彻底远离战争,世代捍卫和平。2015年后,我也注意到,申遗的成功,开启了南京大屠杀史料抢救、整理、研究的新纪元,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的一个新里程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一步拓展传承民族和世界记忆的渠道,和社会各界一起加强史实研究,固化记忆载体;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化传播,与国际友人同心协力,推动历史真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引发国际史学界和普通民众的共鸣。
2016年10月22日,一场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揭幕,并持续到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那一年,我的同事、交汇点记者高伟采访和见证了那次展览,并发回精彩报道。通过他的报道,我们看到,史实展在法国冈城民众心里产生“共情”,正如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所说:“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容否认。冈城和平纪念馆就是交给观众一把钥匙,让他们走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对二战中发生的暴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时隔两年,史实展再次走向欧洲,相信它也会是一次很好的史实国际化传播的深入,推动欧洲以及国际社会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共筑捍卫世界和平的共识与行动。6月5日起,我作为新华日报·交汇点·JiangsuNow记者,将出发随团采访,现场给大家带来即时报道,敬请关注。
出品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JiangsuNow
长按二维码关注
采写:沈峥嵘
视频:卫鑫
制图:郑玲玲
编辑: 刘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