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3月2日元宵节,今年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元宵节”在忙些啥?他们为即将召开的“两会”在做些什么准备?交汇点记者在代表委员驻地进行探访。
【磨】
代表委员在忙些啥?
政协委员元宵节“磨”非遗提案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夕,住苏的委员在抵达北京后已开始忙碌。今年的元宵节,他们暂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过,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扎实的调研、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拿出一份份高质量的提案。
“我的提案还在最后修改,主要是涉及文化方面的。”作为新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贺云翱正在“精心准备”自己的提案。
“这个元宵节一定会让自己记忆深刻,早晨5点起床,开始完善一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提案。”贺云翱委员以“忙碌、充实、有意义”来形容自己在北京度过的“元宵节”。早晨5点起来,他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正在做的一份有关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督查的提案,觉得它的涉及范围太广,难以操作,于是立即起床做了一些修改,对督查范围和力量组织做了分解。
贺云翱委员说,“政协委员的提案要能落地,有可操作性,也能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这不同于之前所做的学术研究。”元宵节当天,他上午还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两会”代表、政协委员专题座谈会,中午简单吃了点饭,下午赶去参加3点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预备会。
据悉,贺云翱委员今年两会准备提交6份提案,而多份提案是在春节期间“加班”完善的。“有一份提案是‘关于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的问题’,因此大年初一在宝应县,初三去了苏北做调查。还通过电子邮件、微信方式‘采访’了全国多位好友,找出了问题点,并加以总结。”贺委员表示,“只有在提案调查阶段工作‘磨’扎实了,才能产出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路径。”
贺云翱委员说,元宵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日常生活其实与“非遗”紧密相关,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它早已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春节、元宵节举家团圆,既共享了一种文化的认同,也有一种仪式感,这种内涵传承下来,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遗产”。贺云翱委员对记者说,“元宵节”并不是某地唯一的“非遗”,但在特定的城乡空间、社区民众、遗产形态中,又具地方特色,比如南京人很喜欢在元宵节当天逛“秦淮灯会”。在秦淮河畔,有一群花灯艺人,他们的扎灯手艺和灯会习俗与秦淮河发生了一种深刻关联。它的规模也比其他城市的灯会规模要大很多,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南京秦淮元宵文化。因此,每座城市既要挖掘当地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在不是唯一的“非遗”中,找到独特的内涵,把其发扬光大,打出城市特色名片。
贺云翱委员建议,很多地方有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转化为“文化消费”,但其保护远远不够。因此,不少“非遗”还被国外一些机构变成重要产品或作品加以注册,这一问题需要格外引起注意。对待“非遗”,各个城市和地方不仅要挖掘好、发展好,更要保护好。
【授】
从传统佳节看传统文化
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从点滴做起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冯远征看来,这种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冯远征委员表示,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被孩子清晰认知,这个过程需要老师进行传授和引导,比如:讲24节气,以及在中国传统佳节到来前,就讲清楚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与饮食习俗、利益密不可分,像春节、元宵节也会有它的饮食习俗,这都是需要让孩子去了解到的。在冯远征看来,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有效的走进学校、课堂,不一定非要用特别宏大的主体呈现,文化上的教育要从点滴做起。
此外,冯远征表示,在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上,戏曲是一个较好的形式。从小让孩子接触戏曲,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亲近感;让戏曲逐步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融入未来的生活。比如,北京人艺影响了一代代的观众。现在,戏曲演出有了很多场次,也不太担心票房,这是一种艺术文化传承。
冯远征委员表示,戏曲的普及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提升修养有很大帮助。一部名著流传至今,例如莎士比亚名著,并成为戏剧人演出追求的目标,这足以说明它的存活率。另外,中小学生通过戏剧了解名著,可以进一步迈上很高的台阶。“虽然很多中小学生读名著、演戏曲的时候,并不能一下子理解意思,但通过今后的学习和经历,可以逐步明白。”冯远征说,自己在做文艺青年后,起初也不太明白,但经历很多年后,就逐步理解其内涵。
【思】
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看病排队等待能否短些
每到过年过节,越来越多人会将“祝福身体健康”放在头句话,无论对儿童还是对成年人,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关心的人、关照自己的人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今年提案中带来了有关解决儿科医生短缺,医学院设置儿科专业的建议。不少家长带孩子到儿童医院看病,经常有等待数小时的经历,特别是在室外温差大的时候,这种排队等候看病的经历,正日显凸出。
范小青委员表示,10岁以下儿童看病主要是到儿童医院,如今的排队等候时间比较长,这主要是,外来的人口子女比较多、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并且随着“二孩政策”推行,儿科医生的供给差距拉大。现在医学院不设置儿科专业,这与现阶段的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有些脱节。如今社会,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关注,家中如果有孩子一旦生病,影响也很大,往往是全家都得陪护。因此,很多人“并不重视‘儿科’建设,把它看成‘小儿科’”的这一观点亟需转变,要引导医学院的学生进入儿科,并通过制度保障,让这些毕业生愿意来儿科工作。
【留】
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
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同时保护好乡愁
很多都市人为了找年味,越来越多的人,会去乡村感受浓浓的乡土文化。与大都市快节奏相比,传统佳节,在乡村的感受可能更淳朴,更有浓浓的情。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既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又保护好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委会主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委员,今年全国两会“提案包”中关注的问题之一。
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如何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又要留住乡土文化的“根”?周岚委员建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村落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乡村振兴是呼应社会需要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更多的资源、人口和项目逐渐流向乡村。在这个关键阶段,需要社会特别重视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对此,周岚委员有自己的理解,“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实施,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另外一方面,中国几千年乡土文化的根,要有载体得到保护和表达。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记载,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记录。它们都是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要采取系统化的保护行动。”
【感】
关注学生减负
让孩子们童年真正快乐起来
作为一名新代表,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李鸿彬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也是李鸿彬第一次没有在家陪伴家人过元宵节。虽然略有遗憾,但李鸿彬更多的是激动,“首先祝家人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其次要表个态,这一次参加两会,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将基层的声音带到两会会场。”
因为“华杯赛”暂停,一时间让“学生减负”成为今年两会会场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话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就直言不讳地说,“有些孩子作业写到深夜,让他们到哪荡起双桨”。作为一线教师,李鸿彬对这个话题也是深有感触。
“确实是这样,虽然一直在说为学生减负,学校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因为种种原因,校内的作业量是少了,但校外培训班的作业还是很多,孩子们总体的学业负担不减反增。”此次“华杯赛”暂停被教育界视为标志性事件,对于类似竞赛今后如何科学、规范发展具有导向意义。李鸿彬认为,此举体现了教育部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的决心。
首次参加全国两会,李鸿彬也带来了“完善改进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议案。“现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小学的中、高级职称名额“僧多粥少”,还有晋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等,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此,他建议,对每一个学校的岗位师资比例做灵活的、弹性的调整,扩大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明确晋升各个级别的要求和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以这个目标为导向,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交汇点记者 黄阳阳 仲永
编辑: 丁叮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