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党的十九大部署的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站在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思考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课题。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协调发展新机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三省一市地域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1/26、1/6、1/4。在世界经济版图中,长三角地区也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初,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达成多项合作共识,确定了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五个着力点。作为座谈会的重要成果,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在上海挂牌,三省一市派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负责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等。
代表委员一致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有很好基础,要深刻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以更加有效的机制为保障,继续在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已形成基本框架,环保领域有了共同推进机制,核心的市场一体化也实现各类要素顺畅流动,最难的产业一体化各地也在寻求错位发展。“市场的动力和政府的共识都非常强烈,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长三角一体化会有更大成绩。”张兆安表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南京正在制定全国首部聚焦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来参加全国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把长江岸线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将全市一半以上的长江岸线划入保护、保留区范畴,就是要倒逼保护标准提升、保护责任落实、保护工作推进。”蓝绍敏表示,真正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协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主动沟通、密切联系、频繁互动,是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良好传统。全国两会开幕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李亚平到上海对接两地协同发展事宜。“用好‘与上海空间距离最近、跨界地区最广’的优势,做好苏沪同城化文章,与上海共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李亚平表示。
地处长三角北翼的南通,与上海联系紧密。“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通发展新的定位,已批复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总体方案》。”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长韩立明表示,将围绕产业联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在对接上海发展、彰显南通优势上多谋划、多出招。
以标志性项目为引领,提升一体化发展质量
省际交通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在全国两会上,上海代表委员主动晒“短板”—“断头路”。以上海与苏浙两省交界地带为例,平均每隔4公里就有一条省际通道,但由于各地规划不衔接、建设标准不统一、投入力度不均衡,行不通、绕路走的现象还较普遍,集中在省市界附近的城镇。“断头路”看似不起眼,但事关一体化发展大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将其列入当前重点工作。
高铁建设滞后、民航实力不强,阻碍江苏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实施一批引领性、标志性、支柱性工程。“上半年将完成13个设区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规划研究,年内调整完善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航道、港口及客货运枢纽中长期布局规划,完成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修编,开展新一轮过江通道布局规划、省际交通运输协作发展规划等研究,注重与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全国人大代表、省交通厅厅长陆永泉表示,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助力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与机场群联动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长三角城市群现有16个机场,客运、货运吞吐量分别占全国的18.4%、34.5%,但尚未形成协调发展格局。“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容量接近饱和,为更好地满足区域内航空运输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出行需求,应充分发挥南京、杭州等区域性枢纽机场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凯法表示,禄口机场建设适度超前,未来发展承载空间大,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基地航空公司、优化航线布局、促进综合交通衔接、做大临空产业,必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基础设施的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定位也随之升级。“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要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增首位度。”蓝绍敏坦言,经济首位度提升需要长期积累,但交通首位度作为提高城市首位度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可以在较短时间有大的改观。
江苏省委、省政府已确定“三个转变”总体思路,即推动省域交通网由“井”字型方格网向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型放射结构转变、推动全省由“多中心”结构向“省会南京中心枢纽”结构转变、推动南京“单纯侧重接轨上海”向“主动辐射带动和接轨上海并重”转变。“尽快把交通首位度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同时放大国家级江北新区的战略平台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蓝绍敏表示。
以市场化机制为纽带,共建开放合作平台
今年中国外交亮点将体现在四大主场活动,其中之一就是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党中央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举措。
近水楼台先得月。由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进口展会——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已成功举办六届,各方评价很高。“建议在昆山设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分会场,与上海主会场密切互动,为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李亚平表示,要把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两只手”结合好,共建一批开放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
三省一市正在实施长三角市场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动的“三共三互”工程,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代表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
“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江苏推出“不见面”审批、浙江叫响“最多跑一次”。“要强化改革试点示范引领,及时总结各地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做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透露,在做大连云港总部基地的同时,恒瑞在上海张江设立研发中心,集聚全球高端研发资源,持续提升创新实力。
目前,三省一市已有交通、产业、科技、环保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代表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体制机制,加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决策功能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基金作用,探索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方式新手段。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迈向全面深化阶段,必将激发起新的发展动能,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交汇点记者 黄伟
编辑: 顾志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