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作为此次国家公祭日的一大亮点,已改造完毕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南京大屠杀史实馆,即将在明天对外开放。跟随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脚步,交汇点记者在公祭日当天下午提前“探馆”,除序言、结尾厅外,该馆共分为8个篇章,其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为核心的是“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篇章,通过史料以及场景装置,呈现和记录着日军侵略南京的史实。
“新馆”的这些细节令人泪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遗骨坑”,10年前在原址被发现的那一片“白骨森森”记录着惨烈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也给参观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这一真实的“历史场景”出现在新馆的第三篇章——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对比之前裸露、直接的残酷呈现,新馆在“遗骨坑”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特别处理,庄重之外有一份敬意。
跟随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馆的“遗骨坑”被“围裹”在黑色的棺型装置下,遗骨一览无遗,却又在灯光的敷陈下透出温和的光,一侧的近10米的“透明走廊”下也依稀可见遇难者的遗骨,除了展示惨烈,它还充满仪式感地表达着追思之情。
“新馆”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充满了人文呵护 ,却因诉说着真实,而格外触碰心灵。例如刚步入新馆时,在阶梯左侧首先可见的是一面“档案墙”,工作人员人员介绍,这些是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氏首字母排列的“档案盒”,记录了每位同胞的遇难信息以及遭受日军残害的经过,触目之外,实证凿凿。
拾级而下,是“新馆”的第一个令人泪目的高潮:这是一面特别的艺术装置,悄然中“嘀嗒”出凝重。根据工作人员的提醒,记者发现,每隔12秒,眼前就有一滴虚拟的水珠落下,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工作人员解释,南京大屠杀的6周内,30万同胞被残害,意味着当时这座城市,每隔12秒,就有1个生命陨落。记者现场看到,每隔12秒,就有一滴水珠如流星划过眼前,而其后的遇难者姓名墙中就会有一个名字被隐去。
同样充满“细节感”的还有序厅正中那一片“璀璨星空”,点点星辰下“守护”的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中间环绕成圈的是南京各个城门处的城墙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城砖都是实物。眼前的星空一片犹如历史长河,而这些城砖默默无言,却沧桑有力地为历史作证、为南京守望!
为历史留证,“他们”在这里守望和平
与原来的展览相比,“新馆”的陈列内容少了图片展示,增加了文物、史料的展示,交汇点记者在现场发现,调整后的展览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每一位具体的遇难者、幸存者上,深情之中,也为历史留下铁证!
身处序厅,耳旁不断响起的是隐约而悲泣的背景乐,仿佛感受到历史长河传来的声声证言。序厅两侧分布的是1213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照片,照片之下是一本铁做的书页。工作人员说,这上面刻着遇难者名字,也象征着“铁证如山”。转身而望,在序厅的背面墙体上,悬挂着的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原本的100张照片,已有3张暗淡,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历史见证者的他们正在凋零。
为了“永久”记录下证言,“新馆”的另一大亮点不可不提。在展览的最后一个篇章——“人类记忆 和平愿景”中,有一间特别的“语音交互”的对话空间。工作人员介绍,眼前“坐”着的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虚拟人像,只要在对讲机中询问与大屠杀经历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她的实音回复。在这个对话区域的背后,呈现了夏淑琴从9岁到现在的各个时期的照片,根据展馆史料的介绍,1938年,9岁的夏淑琴和妹妹从死人窝里被发现,幸免于难。这一间充满科技感,又记录着真实“历史证言”的交互装置,将永久地为夏淑琴以及所有幸存者留下历史,守望和平。
另外一处应该被铭记的“证言”是一张革命烈士证书,这张文物的主人是一位参与南京保卫战的将领——时任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少将旅长的易安华。作为“南京大屠杀”史实中重要一章——南京保卫战,被展示在第二篇章,他们的浴血奋战、负隅顽抗、惨烈战斗的史实值得历史深情相望。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张烈士证书背后,“还原”的是光华门发生的一个“战争现场”,通过艺术装置,再现了这场战役的火光滔天。1937年12月,易安华,毅然写下“告妻儿书”,参加南京保卫战,并奉命守卫光华门一带。12月12日,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
穿越历史长河,曾外孙“邂逅”拉贝
凝重与悲切的情绪一直伴随着参观的过程,但步入第四篇章时,会被一道温暖的人性曙光照亮。在“人道主义救援”篇的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24张照片,他们是全程见证且参与救助的外籍人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南京安全区的建立,收容救助了至少25万南京同胞。
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来到拉贝的雕像旁,与大家交流自己首次参加国家公祭日的感受。这一篇章,还以雕像的形式记录了魏特琳、马吉等外籍人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与这座城市的庇佑与帮助。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这是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这一历史时刻在史实馆的最后一个篇章中,以图文的形式被“定格”,也不断勉励着我们“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新馆”的尾声部分,是一面虚拟的南京城墙,其中依稀的可见的,是一块块镌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30年以来,无数位参观者于此留下感受的“城砖”,恢弘震撼,寄托着哀思,也有明亮且坚毅的期望在!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