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屠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平常的日子里,年轻的一辈已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然而,这段血淋淋的屠城史永远是南京这座城市一道无法消弥的伤疤,是中华民族心里最深的痛。
12月13日,第四个公家公祭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院子里挂着“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 祀我国殇”的横幅,院子中央是一块刻有“共赴国难”字样的石头,石头上放着一顶军盔。前来参加公祭活动的人手拿菊花站在石头前,神情肃穆。
70 岁的孙桂宏告诉记者,她的爷爷之前住在下关码头附近,南京大屠杀时,被日本兵抓过去做挑夫,日本兵还把孙桂宏的奶奶拖走要强暴,因为奶奶宁死不从就死在了日本兵刀下。
81岁的幸存者倪传仁告诉记者,80年前,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日本人杀害了,留下母亲、姐姐和他,那时他还不满一岁。“80年过去了,这是我永远的痛。”
公祭仪式结束后,一位年轻人走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楼下的标志性石头前,手拿纸巾,擦拭了下石头上那顶战士的头盔。他的名字叫王世杰,他告诉记者,“想擦拭掉头盔上的尘土,也向为民族存亡而抛洒热血的每一名战士致敬!正是中国人的抗争,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未沦陷,每一个从抗争中走过的中国人都值得历史铭记。”
今年65岁的吴家农是江南水泥厂的老工人也把菊花放在了那顶战士的头盔下,吴家农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厂里的老师傅讲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当时,因为江南水泥厂里有全套德国设备,水泥厂的总工也是德国人,日本人不敢到那边,不少中国人来水泥厂避难,保护了两万多南京市民。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谈到,今天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层次丰富,有工人、农民、老兵的后代也有幸存者,他们都是自发前来,这说明民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很深。吴先斌告诉记者,下午在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要举行一个中日和平会谈,会有日本人参加,“我们今天举行公祭是为了纪念历史,实现历史的和解,而对于历史的认识,最终还要落实到对人的认识上来。如果日本人不了解中国人,那么自然也更不了解我们的受害史,他们的加害史。我们在中日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谈捍卫南京大屠杀史的重要性,也要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此增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改变中国人不了解日本人,日本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状况。”
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
编辑: 周娴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