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镇痛日。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明确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国际疼痛学会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以更好地普及疼痛知识。
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很多病理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疾病。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在欧美有3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而我国对比这一数字只高不低;世界上每天约550万人忍受癌痛的折磨,中国城市居民中大约57%的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头痛。
世界镇痛日历年主题:
2004年: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005年:关注儿童疼痛
2006年:关注老年疼痛
2007年:关注女性疼痛
2008年:抗击癌痛——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
2009年:抗击骨关节肌肉疼痛
2010年:关注急性痛
2011年:关注头痛
2012年:关注内脏痛
2013年:关注口面痛
2014年:关注神经病理性疼痛
2015年:关注关节痛
2016年:关注术后镇痛
2017年:卓越疼痛教育传播年
2018年:全球抗击老年幼年精神神经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今天,让我们一起善待自己,远离疼痛!
走进历史上的今天——
小时候,,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小学五年级的他曾辍学回家,放牛割草为业;他看书只能出力交换,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一页书;他曾经一天内看完了《青春之歌》;12岁时,他曾因拔了生产队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并被父亲痛打……6年前的今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他就是莫言。
这是属于“今天”——10月11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99年10月11日
江苏“信息港湾工程”建成通航
这是江苏通信建设继实现村村通电话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全省13个省辖市、94个县(市)全部拥有了自己的信息站点。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2年10月11日
民航六大集团公司成立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宣告成立。民航六大集团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航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根本性突破。
2000年10月11日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京举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工程科技界和国际工程科技界的一次盛会,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工程科技界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回顾百年来工程科学技术的成就,探讨新世纪发展工程科技、造福人类社会的大计。
1992年10月11日
中国首次国际拍卖会举行
1992年10月11日,北京广告公司、北京对外文物交流中心与荷兰国际贸易咨询公司在京联合举办中国首次国际拍卖会,拍卖中国瓷器、金银铜器、珠宝玉器、木器钟表、书画邮品、纺织品、烟壶、汽车等8大类,共2189件(套)商品。
1989年10月11日
赖宁获“十佳少先队员”
1989年10月11日,首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在北京揭晓,赖宁等10名少先队员获得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此项评选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每两年评选一次。
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石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69年10月11日
历史学家吴晗逝世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侧重研究明史,某些独到见解受到当时学术界的重视。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赴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学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副市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历史学会会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他以研究明史著名于世,是一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三家村”反革命集团首领,1968年被投入监狱直至逝世。
1959年,毛泽东对党内一些人不敢讲真话、实话的不良作风提出了批评。毛泽东说:应当提倡海瑞精神。吴晗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戏剧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破门而出,以历史学家而从事戏剧的创作,几经修改,终于写成历史剧《海瑞罢官》。
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以廉洁和正直敢言闻名的清官。剧本写了这个清官,本意在用一个封建社会的直臣作榜样,鼓励发扬民主,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现象,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然而在现实舞台上这却成了一大悲剧的序幕,它成为林彪、江青等人用来为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的借端。吴晗在这个大阴谋下被罗织罪名,于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构成举世震惊的文字狱。
1976年,党中央为吴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889年10月11日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逝世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由于焦耳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他确定了各种形式的能(机械能、电能和热能)基本上是同一的,可以由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从而为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奠定了基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以及“功”的物理量。
2012年10月11日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
美国《时代》杂志称他为“所有中国作家中最著名、最常被禁止和广泛被盗版的作家之一”。他因1987年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而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其中的《红高粱》和《高粱酒卷》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
2012年,莫言作为一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后离开。 新华社发
莫言家里中上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一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问:“您不能推一圈磨就看一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得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莫言辍学之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200多年前,他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他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他,都是他的传人,他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他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演绎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作为文学家,莫言一直十分严谨。而聊起文学时,他的眼中又散发出一位文人的真性情,让人依稀感觉,他是一个边关哨所上的士兵,始终坚守在文学的土地上,不敢有一丝一毫怠慢。
“尽管这几年去过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作了很多演讲,但我对文学的梦想依然强烈,一直在做着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准备。”
“从我内心来讲,我不想成为公众人物,我只能作为一种习惯来承受它。”莫言脸上流露出无奈和疲惫,“我非常企盼着,我现在比任何一个人都更企盼着中国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为热点、焦点一旦集中在他身上,我就可以集中精力写小说了。”
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综合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江苏经典30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