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与梁思成合称“南杨北梁”的一代建筑宗师,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工程建筑、中山陵园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这些南京的地标性建筑都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他还是著名的建筑教育学家,执教40年,培养出了吴良镛、郑寿燮、戴念慈等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大师。他,就是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生于河南南阳的杨廷宝,与南京缘分颇深,除童年和出国外,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36年前的今天,杨廷宝在南京去世,享年81岁。
“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她一生未婚,更无儿女,却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她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作为一名医生英雄,她将5万多名孩子接到了这个世界上,经她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这样一句英文:“Lin Qiaozhi’s baby”。她,就是“万婴之母”林巧稚。117年前,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不平凡的一生从此开始。
这都是属于“今天”——12月23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90年12月23日
南京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建成并全面开通
1990年12月23日,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京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建成并全面开通。该系统由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诱导广播和交通可变标志、交通电视监控、交通通信4个分系统和1个公安交通指挥控制中心组成。
1989年12月23日
中国新一代机载雷达在宁研制成功
29年前的今天,中国新一代机载雷达由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航空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为此颁发嘉奖令。
1986年12月23日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开业
1986年12月23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开业,这是我省第一家专业银行组建的实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地位的省级信托投资公司。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88年12月23日
沈阳发生客车和列车相撞事件
1988年12月23日23时50分,由丹东开往北京的298次直快列车,行驶到伊马图—清河门间94公里960米无人看守道口处时,遇辽宁省大洼县运输公司的一辆满载民工的大客车抢越道口,两车发生猛烈相撞,导致46人死亡,54人受伤。机车和一节车厢颠覆,3节车厢脱轨。
1980年12月23日
第一只人工授精的美洲狮出生
1980年12月23日,第一只人工授精怀胎的美洲狮在英国伦敦动物园出世。这只小美洲狮出生时重约零点四公斤,一个月后已达二点五公斤,取名“庞妮”。
据报道,在这只美洲狮出生前曾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的成功是对保障繁殖美洲狮和其它濒临绝种的动物的一个突破。
1966年12月23日
结晶胰岛素成功合成
1966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胰岛素。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9个月的艰苦工作后获得的成果。
1947年12月23日
晶体管问世
1947年12月23日,美国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莱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导体电路中进行用半导体晶体放大声音信号的实验时,发明了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因为它是在圣诞节前夕发明的,而且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发生巨大影响,所以被称为“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
这3位科学家在进行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的实验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发明的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这3位科学家也因此共同荣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9年12月23日
阿沛·阿旺晋美在京逝世
阿沛·阿旺晋美(1910.2—2009.12),藏族,西藏拉萨人。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2009年12月23日16时50分,阿沛·阿旺晋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1982年12月23日
建筑学家杨廷宝病逝
杨廷宝,字仁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1901年10月2日,杨廷宝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后来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顺利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宾大,杨廷宝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课程的学习,事迹还登上了美国当地的报纸。
1927年毕业回国后,杨廷宝应邀加入中国最大的民办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开始了他的执业生涯。当时,只有27岁的杨廷宝,设计出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京奉铁路沈阳总站。从此,杨廷宝名声大噪,成为和梁思成齐名的建筑大师,人称“南杨北梁”。
杨廷宝与南京缘分颇深,基泰工程司总部迁至南京后,他来到了南京。除了抗战期间避居在外,杨廷宝的余生几乎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也正因如此,他为南京设计的建筑也是最多的。除了中央医院,杨廷宝在南京的手笔可谓到处都是: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音乐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国际联欢社、大华大戏院、宋子文公馆、孙科公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大到恢弘的公共建筑,小到私人宅邸,说民国时期的半个南京城都是杨廷宝所打造的,一点儿都不为过。
在南京以外,杨廷宝还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的设计。他在北京和武夷山的“救树”举动也为人津津乐道。
杨廷宝的最后一件作品是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几十年来,他一直想为孩子们设计点什么,雨花台红领巾广场成为了他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后的礼物。
杨廷宝还是建筑界的大教育家,执教40年,他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建筑人才。郑寿燮、戴念慈、吴良镛,这些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大师都是他的学生。
在建筑教学中,杨廷宝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也很严。在学习方法上,杨廷宝十分重视调查、测绘、观察工作。他常说:“资料的积累是建筑创作的源泉。”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每次出差,杨廷宝都不停地测绘、素描、了解和研究城市的发展史,记载地方的生产和风土人情。几十年如一日,杨廷宝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知识,养成深入分析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杨廷宝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曾于1979年当选江苏省副省长。不过,他并没有享受任何副省级领导的待遇。杨廷宝的女儿杨士英教授说,父亲当选副省长后,第一时间把家人召集到了一起。他告诉大家,自己已经跟省里表态了,学校的工资够用了,其他任何待遇都不要,包括警卫和勤务员等。
而说到孩子,杨廷宝还有一处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他和他的长子杨士莪都是院士。杨廷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声学奠基者杨士莪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父子院士”在中国大约仅5对。说到杨士莪,作为中国的战略科学家,他组建了水声研究所,带领一批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同时,他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当然,除了杨士莪外,杨廷宝的后代基本上也都在科教领域工作。
1982年12月23日,杨廷宝在南京病逝,享年81岁。
36年转眼即逝,大师足迹今犹在,坐落在南京玄武区成贤街104号的杨廷宝故居为杨廷宝先生1946年10月自行设计建造而成,整个故居简约而紧凑,但因地制宜的设计又显得十分大气,这正是建筑大师一生建筑理念的缩影。
1901年12月23日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出生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她是家中的第3个女儿,林家信奉基督教,林巧稚的父亲将这个美丽灵秀的女儿视为上帝的礼物,因此给她取名为“林巧稚”,意思为灵巧而又天真。
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不易。1919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但她的初心是:进一步深造,成为一名医生,在传福音拯救人灵魂的同时医病救人,以解除病人肉体上的痛苦。
1921年7月下旬,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来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
那一年,在150名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中,只录取25名,再加上试卷没答完,林巧稚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她竟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开学伊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不合格的人,学校主张尽早去别的学校就读,免得浪费时间,越往后会越吃力。但林巧稚是个认准目标就不回头的人。凭着苦学和聪慧,林巧稚在8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学习成绩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8年前入学时的5个女生,只有3人坚持到了最后。
毕业后,林巧稚收到协和医院的聘书,聘书中这样写道:“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老协和,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
林巧稚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00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由林巧稚引领到人世间。为了表达对林巧稚的感谢之情,不少妇女还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
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从医近60年,向林巧稚求医问药的固然有不少妇女界名人,不过更多的却是一般民众。林巧稚的原则是看病不看人,不管是谁,都一样的尽心尽力。内蒙古有位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病连续夭折了三胎,当她第四次怀孕时,做母亲的强烈愿望使她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得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最后通过做利用婴儿脐带换血的手术,使婴儿得以平安出生和健康成长。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与世长辞。生命的最后时刻,昏迷中的她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语。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大河报、中国文化报、现代快报、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河北文明网等)
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综合整理
编辑: 肖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