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少有像他这样复杂多面的人:他是诗人也是哲学家,是驻美大使也是学术中人;他提倡用白话取代文言,却又高呼“整理国故”,用20年功夫考据《水经注》;他反对封建礼教,却又遵从母命,接受包办婚姻……127年前的今天,胡适出生。
这是属于“今天”——12月17日的记忆。跟交汇点一起,回顾那些在历史上雁过留痕的“今天”——
江苏历史上的“今天”
1995年12月17日
江苏全省所有市县电话号码全部升为7位
1995年12月17日,从北京时间零时起,苏州、扬州、淮阴3个市所属22个县(市)电话号码升为7位,至此全省所有市、县电话号码全部升为7位。
1992年12月17日
江苏六城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1992年12月17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在北京揭晓。江苏有6个城市榜上有名,其中南京市名列第5位、苏州市第15位、无锡市第17位、常州市第28位、南通市第29位、扬州市第34位。
1987年12月17日
花厅古文化遗址被发现
1987年12月17日,在新沂县马陵山乡花厅古文化遗址大约1500平方米面积内,发掘出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墓葬26座。同时还发现国内最早的人殉、人祭现象。
1983年12月17日
江苏农牧渔业获得11项技术改进奖
1983年12月17日,在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举行的评审会上,江苏获得了11项技术改进奖。其中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三号”和“南方麦区小麦湿害防御技术”获一等奖。
那么,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98年12月17日
美英针对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国和英国以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关于伊拉克不配合联合国武器核查的报告为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实施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打击。
1996年12月17日
安南任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
1996年12月17日,第51届联大任命安南为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1997年1月1日,安南正式就职,任期5年。2001年6月,联大通过安理会提名安南连任秘书长,任期至2006年12月31日,他也因此成为21世纪第一位联合国秘书长。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应邀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他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俄罗斯国家元首。
1991年12月17日
渤海油田打成我国最深水平井
1991年12月17日,渤海石油公司在渤中油田,打成我国在当时最深的高难度水平井。这口代号N6-H的水平井斜深3890米,垂直深3201米,总水平位移1123米,也是世界上进尺深、位移大、难度大的水平井之一。
1986年12月17日
世界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取得成功
1986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在英国剑桥的帕普沃思医院完成。接受这次手术的是一位来自北英格兰的约克郡的35岁的妇女。这次手术中移植的心脏、肺和肝器官来自同一位捐献者,这样可使手术后产生的身体排异机会减到最少。
1941年12月17日
中共施行“精兵简政”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在当时,由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明显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相应地缩小军政机构,才能克服物质困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1935年12月17日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1888年12月17日
北洋水师在威海刘公岛成立
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刘公岛也是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
1720年12月17日
康熙皇帝派兵入藏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多次派兵入藏,但屡遭失败。1720年12月17日,康熙皇帝派兵护送第六世达赖喇嘛入藏,受到四川、青海、甘肃各族人民的拥护,并一路与准噶尔人作战,最后进兵安藏获胜,前后历时20年。这其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战争,最终平息,使西藏安定下来。从此,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891年12月17日
胡适出生
胡适,1891 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910年,胡适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4年5月,胡适凭借论文《捍卫布朗宁的乐观主义》获得布朗宁文学奖,引起当地舆论关注。有媒体刊登了他的照片,并附说明:“一名中国学生异乎寻常地在英语上胜过了所有来自英语国度的学生……胡适先生是康奈尔大学获得英语等奖的惟一的中国学生。”留学期间,胡适十分关切中国局势,频频撰文,议论国事。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发表,他在文中提出八条主张,改良旧文学,提倡白话文。此文一出,振聋发聩,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时年26岁。
是年6月,胡适回国,9月就任北大教授,创办哲学研究所。12月,奉母命与江冬秀完婚。归国后,胡适在学术上笔耕不辍,提写了《章实斋年谱》、《红楼梦考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等著作,开风气之先,将实证的方法引入学界,成为思想界的领军人物。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胡适临危受命,未坚守住“20年不问政治的自期”,毅然放下学问,出使美国。他积极奔走于美国朝野,揭露日军暴行,宜传抗日事迹,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1942年卸任,留美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46年,胡适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内战爆发,其学术、治校工作受到严重千扰。1949年去美国。1952年去台湾。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突发心脏病,倒地不起,再也没有醒来,后安葬于南港,墓志铭为毛子水所拟:这是胡适先生的墓。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胡适无疑是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风云人物。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得知其当选,乃请他到驻美使馆共用晚餐。史密斯议员在赴宴路上突然想起:还不知道主人姓甚名谁,不知如何是好?但转念一想,只需称呼“大使”“阁下”便足以应付。于是疑虑全消。宴会结束,胡大使送客时免不了“欢迎到敝国旅游”这样的客气话。“中国我是一定要去观光的”,客人肯定地说,“我到贵国观光,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适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胡大使闻此笑颜大开,说:“胡适就站在你的对面啊!”于是宾主相拥而笑,尽欢而散。而从胡适一生获得35个名誉博士学位,亦可看出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作为“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启蒙大师,胡适一生牵惹的问题与瓜葛自然颇多。然而,即使对其有门户之见甚至多有攻击的人,胡适也往往能做到持平论之,甚至挺身相助。如胡适与鲁迅早有交往,后因政见相左而产生嫌隙。鲁迅对胡适有过激烈的批评,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对胡适多次“围剿”。鲁迅也是第一个说胡适阴险的人。但是,胡适仍能客观地评价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辩污,指出坊间所谓抄袭日人之说纯系无稽之谈。鲁迅去世后,有人跳出来横加责难,胡适则出面劝阻,并欣然接受许广平的推荐,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积极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再如,胡适与陈独秀是安徽同乡,还曾是同事。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但胡适始终以情谊为重,在分手后陈独秀四次被捕入狱的危难之际,胡适都不遗余力地营救他。
胡适性情温婉,和蔼可亲,为人处世灵活而富有弹性,但他不是不讲原则的乡愿式人物、好好先生,对诸如民族大义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从不含糊。抗战时期,中国北部多已沦陷,北大旧友周作人滞留北平,有传他要出来为日本人做事。远在海外的胡适多次托人带信,恳请他以国家民族个人名节为重,莫做蠢事,并寄来一首白话诗,以为劝诫。不过,周氏最终还是没能“识得重与轻”,留下一段憾事。
当然,胡适的为人并非总是温文儒雅、宽宏包容,他也有意气用事、偏执成见的时候。比如,他对哲学思想史同行冯友兰的看法和态度,就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成分,正如何炳棣先生所说:“适之先生一生最不公道的是他对冯友兰先生性格和学术方面反复的讥评与否定。”(周质平《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不过,在当年大陆批判胡适的风潮中,冯友兰也写了不少批胡的文字,远离大陆的张君劢斥之为“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但胡适却未深责这类特殊情形下的权宜之举,更多地流露出悲悯之情。
据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最早出自傅斯年之口。对此,素有“考据癖”的胡适却说:“实在不知道,实在不知道。”其晚年弟子唐德刚如此评价:“他治学交友虽深具门户之见,但是他为人处世则断无害人之心。”(《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断无害人之心”无疑是胡适始终坚守的道德底线,也是他一生朋友遍天下的人格因素。
1873年12月17日
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出生
徐锡麟,男,字伯荪,又字伯圣,别名光汉子。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873年12月17日,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
1901年,徐锡麟受聘为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赴日本大阪参观国际博览会,并转道横滨、东京游历考察。时值东京中国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他深受这股汹涌的爱国革命浪潮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
在东京期间,他积极参加营救章太炎的会议,并慷慨出资捐助。在这次会议上,结识了革命党人陶成章、龚宝铨。回国后,在东浦创立热诚学堂,提倡国民教育。同时在绍兴开办“特别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徐锡麟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他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之后他决定北上谋取官职,拟掌握兵权,伺机发动革命。
1907年5月,“光复军”成立,徐锡麟被推为首领,秋瑾任协领。他决定于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举行大考时刺杀恩铭等人,提前发动起义。6日早晨,他与陈伯平、马宗汉来到巡警学堂,召集学生进行演说。典礼开始后,他从靴中拔出两支手枪,向恩铭猛射。随后,与陈伯平、马宗汉率领学生直奔抚衙。藩司冯煦、臬司毓朗等逃出后集兵反扑,他率学生转道占领军械所,双方激战4小时,后与马宗汉等20余人相继弹尽被捕。安庆起义失败。
6日晚,冯煦、毓朗组织审讯。在公堂上,徐锡麟大义凛然:“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面对审讯,他直认不讳,惨遭斩首剜心。
徐锡麟牺牲后,遗体安葬在安庆城北马山。章太炎著文歌颂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爱护学生的高尚品质:“山阴徐君,生当其辰。能执大义,以身救民。手歼虏首,名声远闻。”
(部分资料来源于《经典江苏30年》、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交汇点见习记者 徐玲 综合整理
编辑: 曾力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